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白衣天使沖在第一線。可是你知道嗎,火神山、雷神山,武漢,全國各地的抗疫一線醫院,醫生病人扔掉的醫廢垃圾都去哪了?都是誰在處理?
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下稱“環境商會”)舉辦的2020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環境商會執行會長、杭州錦江集團董事長王元珞介紹:“我們公司承擔了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醫療廢棄物的處理工作。”
“這場疫情,讓政府管理部門和公眾對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污染防治是公共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安全管理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603603.SH)董事長趙笠鈞表示。
環境企業員工在風險中堅守一線
“高能環境承擔武漢火神山醫院醫療廢棄物處置和醫療污水處理,組建了污水9人和焚燒15人的運維團隊,一度面臨口罩和防護用品庫存嚴重不足的問題。生活垃圾中摻雜的廢棄口罩和醫療廢棄物的數量激增,增加了環衛工人和垃圾處理人員感染病毒的風險。環衛企業因員工眾多,防護物品缺口很大。”環境商會相關負責人談到環境企業戰“疫”中的困難時這樣介紹。
隨著疫情的蔓延,更多的困難接踵而至。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不少地方對交通運輸實施區域性管制,導致物流通道堵塞,環境企業保生產、保運營壓力不斷增大。
2月份,杭州錦環集團下屬的生活垃圾焚燒電廠,已出現環保輔料無法及時采購和部分電廠即將斷供問題。特別是位于武漢地區的兩家電廠,武漢漢口綠色能源有限公司、武漢市綠色環保能源有限公司,儲備的活性炭、螯合劑、氨水告急。在江浙地區,如諸暨八方熱電有限責任公司、溫嶺綠能新能源有限公司、杭州蕭山錦江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等生活垃圾處理廠也出現了氫氧化鈣短缺。
“針對這些情況,商會提出建議,盡快將環衛、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等環境服務單位納入疫區防疫物資統籌調配體系,給予抗疫一線的環境企業員工應有的防護和支持。懇請疫情嚴重省份的工信和交通部門,對環境企業在環保輔料采購及運輸方面給予必要協助,將環境基礎設施物料采購運輸納入綠色通道,保障供應不受影響。”上述環境商會相關負責人介紹。
盡管困難重重,但疫情暴發以來,與醫療衛生同屬基本公共服務的市政環境,包括供水、污水、環衛、垃圾特別是醫療廢物等行業,企業一線工作人員始終堅守在崗位上,無間歇地保障生活生產供水安全、污水達標排放、垃圾日產日清、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盡全力切斷污水、垃圾、醫療廢物等病毒的傳播途徑,為有效遏制病毒蔓延做出自己的貢獻。
此外,環境商會統計顯示,截至4 月初,各會員企業累計捐贈善款約5700萬元,籌措并向湖北疫情嚴重地區捐贈數百萬件防護服、口罩和清潔消毒車、凈水器、消毒液等防疫物資。
漲漲漲,運營成本升高,企業流動性壓力驟增
環境商會調查顯示,從疫情爆發至今,環境行業受到嚴重沖擊,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增長。
如藥劑等原輔料價格短期一度上漲飛快。如湖北某污水處理廠,生產藥劑次氯從每噸974元漲到1400元,聚合硫酸鐵每噸從1500元漲到1900元,乙酸鈉從每噸1600元上漲到1900元。
疫情期間,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的城市環境設施和環衛服務項目成本激增,全國其它省市項目成本也普遍上升。環境商會調查顯示,“采購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增加生產成本,發放加班補貼增加人工成本。如某環衛企業,員工14000余人,不到一個月,加班費、補貼費、救濟費已逾200萬元,防疫物資支出超出150萬元。”
此外,間接影響更不容忽視。如經營現金流入銳減導致部分環境企業處于危急狀態,甚至出現負債運營情況。某污水處理項目,由于政府主管部門無暇處理收費工作,1000萬元服務費無法如期兌付。某生態PPP項目,2月底當地政府主管部門無法處理的應付費用累積達3200余萬元。
還有在建工程費用損失和工期損失,以及已竣工未商業運營調試項目的運營費用損失等都給疫情下的環境企業帶來很大壓力。如某生活污水治理在建項目,疫情防控造成每月增加成本約300萬元。按照3~6個月延期估計,總體成本增加約1000~2000萬。湖南某污水處理項目運營預期延后3~6個月,導致成本增加約100萬元。
針對這些疫情期間環境企業普遍面臨的原輔料價格上漲、運行費用支付不及時等突出困難,環境商會緊急召開專題討論會,組織調研環境企業工作情況,梳理匯總企業面臨的問題,多方面采取措施幫助解決。同時,開展平臺合作,為環境企業提供人才對接、融資等點對點服務。
疫情下環境產業新的市場機遇
總體來講,相對餐飲、旅游等受疫情沖擊極嚴重行業,環境企業在疫情中的損失還算是較小的。
而且危中更有“機”。“疫情期間,醫廢市場被觸發,迎來新一輪高增長。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 5 月 9 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119.3 噸/天,相比疫情前增加了 1216.55 噸/天,增長近 1/4。其中,湖北省的處理能力從疫情前的 180 噸/天提高到 658.4 噸 /天,武漢市的處理能力從疫情前的 50 噸/天提高到 280.1 噸/天。”趙笠鈞介紹。
“保障供水的安全、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垃圾的收集收運以及醫療廢物的專業處置等,這些與民眾息息相關的工作,關乎社會和公眾的整體利益。我們要為社會提供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優質的環保公共服務與產品。”趙笠鈞接著談到,“疫情之后,按照十部門出臺的《醫療機構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新修訂的《固廢法》要求,醫廢處理市場還將迎來一波平滑增長,帶動產業查缺補漏和整合提升。”
“過去,產業在后端,企業只能在設備制造或是工程建設里搶利潤。水務市場化改革后,BOT、PPP 等模式極大地打開了邊界,企業開始從設計、建設到運營的全產業鏈服務中謀發展,不少企業也因此獲得了規模化成長,從而蛻變為產業龍頭。發展到今天,不少人認為,縱橫立體化的產業需求正在形成,企業的集約化大發展時期已然來臨。”趙笠鈞說。
“同時,在新基建的助推下,環境基礎設施開始新一輪的進階,接軌時代需求,這也將刺激以智慧環保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發展。”趙笠鈞談到。
環境產業基本面回暖
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環境保護永遠是剛需,只要有經濟發展、人類生活,就有環境保護;只要有環境問題,環境產業就不會消失。”
“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一些企業進入或退出都是正常的,歐美200年前、100年前的環保企業,現在仍然存在的也就是少數幾家。”駱建華說。
近兩年來,部分環境企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困難。2017年底以來,產業整體融資狀況惡化,一些環境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產業危機至今仍未完全解除。
“但從2019年環境上市公司年報中我們看到,過去兩年中受馳援的頭部民企大部分回血現象明顯,企業經營狀況逐漸改善。”趙笠鈞表示,“與此同時,‘后浪’爆發出了驚人的成長力,特別是固廢企業,奔涌向前。雖然受疫情影響,一季度不少企業業績出現下滑,產業短期波動明顯,但長期來看,產業基本面持續向好。”
產業的內生動力也在持續好轉。環境商會近期對百余家環境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總體來看,2019 年度企業的經營數據在好轉,整體經營狀況優于 2018 年。
數據顯示,營收方面,2019年,環境商會統計的環境上市公司中近八成企業營收增長,平均增速同比上升8%;凈利方面,近七成企業歸母凈利增長,這一比例在2018年僅為半數,歸母凈利平均增速實現大幅提升。增速在 30%以上的企業達 37 家,占比約35%,增幅高于50%的企業有28 家,12 家企業盈利翻番。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凈利的平均增速仍處在歷史低位,向上攀升的空間依然很大。現金流方面,2019 年,A 股環境上市公司的整體現金流狀況有明顯好轉,經營性現金流總額較 2018 年實現翻番,達 513 億。凈流入的企業 77 家,金額達 10 億以上的企業16 家,凈流出企業從 2018 年的 20 家下降至 9 家,比例從 23%降至 10%。
趙笠鈞表示,2020 年本身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年份,“十三五”收官,我國將實現全面小康。環保“十三五”規劃、“水十條”、污染防治攻堅戰等要在今年交成績單,圍繞相關目標,垃圾焚燒、水環境治理、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領域將會提速補短板,這些處在相對確定的需求上升通道中。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新時代呼喚高質量發展等也將持續作用,利好環境產業。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