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文”概念起:多部委發文預熱 上市公司布局忙
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發布 農業獲多項扶持
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統籌開展全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林業局、氣象局、海洋局聯合制定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下稱《戰略》)。其中,重點任務之一聚焦于農業。《戰略》提出,加強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措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農情監測網絡,建立健全農業災害預警與防治體系。構建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體系,編制專項預案。《戰略》還提出,要提高種植業適應能力,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旱作農業、抗旱保墑與保護性耕作等適應技術。
《戰略》指出,就農業而言,我國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程度不夠,種植制度和品種布局不盡合理,農情監測診斷能力不足,現有技術和裝備防控能力不足以應對農業災害復雜化和擴大化趨勢。
記者注意到,《戰略》提出了吉林糧食主產區黑土地保護治理適應試點示范工程、黑龍江農業利用氣候變化有利因素適應試點示范工程、蒙古典型草原畜牧業發展適應試點示范工程等。
《戰略》同時提出,“開展種植結構調整與新品種選育,重新進行積溫帶劃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與品種布局;選育耐干旱、耐高溫的適應性作物新品種,拓寬品種資源;建立并完善新品種選育、引進、繁殖、推廣緊密銜接的現代種子產業體系。”
“結合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開展退化草地生態恢復建設,加強草地資源與環境監測、水資源利用與管理,采取耐旱牧草與適應性牲畜品種推廣等措施,推進草地畜牧業適度規模經營與合作牧場制度建設。開展牧區基礎設施與民生建設,加強牧場飲水點、飼草料庫、高效節水灌溉飼草料基地、牧戶太陽能、風能利用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預警信息服務等系統建設。”《戰略》稱。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一度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即將召開,將確定2014年“一號文”的方向。由于此次會議恰逢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會議出臺的政策也將反映出三中全會《決定》的主體思想,勢必將開啟未來十年農村工作的新篇章。而各部委近期也動作頻頻,為“一號文”預熱,農業行業的投資機會逐漸顯現。記者 于祥明
2020年全國將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到2020年,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畝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國務院日前批復原則同意《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建成4億畝。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集中連片,田塊平整,配套水、電、路設施完善,耕地質量和地力等級提高,科技服務能力得到加強,生態修復能力得到提升。
我國農田建設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在全國18.26億畝耕地中,比當地平均單產高20%以上的高產田僅為5.5億畝,其余12.7億畝為中低產田,占70%。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的任務十分艱巨。
《規劃》稱,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電、技、管8個方面。要統籌考慮,強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改善農田基礎設施、規范建設標準、明確管護責任,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以整治田塊、改良土壤、建設灌排設施、整修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體系、配套農田輸配電設施、加強農業科技服務、強化后續管護為主要建設內容,建立多元化籌資機制,拓寬資金投入渠道。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人口大國,面對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我國目前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行占補平衡,保證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同時,加強耕地質量建設,采取多項措施對耕地實行‘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管理。其中,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諸多措施中重要的一項內容。”上海市國土資源局一位人士接受上證報采訪時表示,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改善耕作條件,提升優質耕地比重,讓同等的面積產出更多的糧食,讓農民獲得更多的收入。
在建設標準上,《規定》指出,將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針對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的利用和評價,制定《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規范》。對需要在行業內規范和細化的技術要求,依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制定行業標準。記者 毛明江
土壤修復商機開啟 上市公司提前布局
在日前舉辦的行業會議上,環保部多名官員呼吁重視土壤治理,并透露土壤治理保護規劃已成稿,正在最后審定中。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土壤修復市場啟動在即,一些提前布局的上市公司有望分享商機。
環保部科技司司長熊躍輝介紹,根據國家發改委、統計局和環保部近期發布的聯合調查,截至2011年,環保產品中,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占了近80%的市場份額,生態修復僅占3.7%。“生態修復這一塊的市場是巨大的,尤其是土壤污染環境的治理。”在日前舉行的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熊躍輝指出,相關的規劃、要求即將出臺,市場需求將進一步凸顯。
環保部生態司司長莊國泰也認為,“土壤環境綜合治理有規模大、周期長、技術難等特點,土壤治理真正的推動,沒有幾十萬億元是不行的。市場一旦打開,將遠超大氣和水(治理)。”
莊國泰介紹,目前土壤治理保護規劃已基本完成,未來重點關注五個方面:耕地和水源地的土壤保護;污染源頭的控制;被污染地的風險控制;修復試點示范;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到2017年以前,土壤治理主要進行基礎性工作,將規劃變成工作安排,為下一步土壤防治污染法的出臺做準備。
桑德環境董事長文一波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已成立專門的環境修復事業部,主要從事尾礦砂治理及礦區生態修復、老舊垃圾填埋場治理、農田土壤污染修復等,并在多個城市進行洽談,但截至目前還沒有項目落地。
“目前公司80%的業務收入來自煤化工污水處理,為保持業績持續增長,需要并購其他業務。”擬于明年3月申報IPO材料的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下一步將伺機進軍土壤修復領域。
環保專家分析,土壤修復是基礎性的環境治理,難度也更大。環保企業開展污水處理等方面業務相對較早,目前市政污水處理市場趨于飽和,在此背景下,將有更多企業考慮進軍土壤板塊。
中信證券在有關研報中指出,永清環保土壤修復市場開拓較好,業務包括重金屬土壤修復、重金屬礦渣治理、土壤修復藥劑等。此外,東江環保11月與江蘇上田環境設立子公司,涉及污染場地及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復業務等。記者 姜隅瓊
環保類上市公司籌謀并購擴張
規模小、市場分散是目前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的普遍特點。隨著環保政策趨嚴,行業發展迎來機遇,通過并購實現跨領域資源整合成為行業的新潮流,多家環保上市公司負責人在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未來有并購計劃。
據全聯環境商會數據統計,目前主要環保上市公司中,一半以上的市值低于50億元,市值在200億元以上的只有5家,去年全年盈利超過10億元的僅三家,與國際環保巨頭丹納赫、威立雅和蘇伊士等規模相去甚遠。環保業內流傳甚廣的一個說法是,技術再先進規模再大的上市公司,在國內環保細分領域能占10%以上的份額已屬相當不易。由此可見,我國環保產業散、小等特點還比較突出。
為此,通過并購來做大做強,快速切入細分領域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中金公司研報分析指出,去年涉及環保領域的并購項目不足20例,今年至今已超過80例,環保產業新一輪并購浪潮已經掀起。在2013環保上市公司峰會間隙,多名接受上證報記者采訪的上市公司董事長表示,公司未來有并購計劃,多個項目正處于前期籌備階段。
國電清新董事長張開元告訴上證報記者,去年收購的中天潤博水務子公司有多個水務項目正在洽談中,未來3-5年,將形成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和水務三分天下的主營業務結構。東江環保董事長張維仰也表示,公司在接洽一些并購項目。
并購必然需要資金。一位長期跟蹤環保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向上證報記者介紹,目前環保上市公司上市時的超募資金大部分已用完,2014年的資金來源將成為很大問題。另外,環保上市企業大多位于產業鏈中游,以項目建設承包和運營為主,近幾年BOT模式成為主流,需要企業先行墊資,行業應收款占營業收入比例普遍超過50%。這也進一步加大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對于以BOT等為主的環保企業,融資一直是一大難題,目前尚未有一家銀行可以做完全的特許經營權質押貸款。”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直言。在此背景下,桑德環境等龍頭上市公司倡議聯合業內8-10家上市公司,發起成立環保產業的綠色民營銀行,或通過收購地方城商行獲得牌照。
有投行人士認為,成立環保民營銀行的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通過設立綠色并購產業基金拓寬融資渠道是更直接的途徑。華泰紫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人陶軍告訴上證報記者,公司今年設立了20億元規模的并購基金,專注環保產業投資。明年隨著新股開閘,企業估值更為合理,將參與更多項目的并購融資。記者 姜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