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煤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比例,提高煤炭凈化比重 即使是在資本和科技積累基礎非常雄厚的工業化發達國家,也不能擺脫對礦物燃料的依賴。由于石油和天然氣的單位熱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較煤炭低10%~30%,因此,加速國家能源消費從傳統煤炭礦種為主向現代石油和天然氣礦種為主的結構轉變是必然選擇。這不僅是減少國家碳排放的有效途徑,也是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正常趨勢。雖然國際油價的波動會給我國通過擴大進口方式改善國家能源消費結構帶來很大風險,但與其他減排方式相比,這種政策成功的風險成本依然是最小的。作為最大的能源礦種,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的主導地位還將持續相當長的時期,因此,大力實施煤炭凈化技術及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成為我國未來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的一個基本任務。
提高能源效率,重點改善城市的能源消費結構和效率 以較少的能源消耗,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不僅對保障能源供給、推進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有直接影響,而且也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世界主要國家都將提高能源效率作為應對氣候變化能源戰略的核心目標之一。發達國家的能源戰略都將各種新能源的采用、低碳燃料的研發、傳統化石燃料的清潔以及先進的發電技術等作為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領域。我國也應注重纖維素乙醇和氫燃料等車用燃料生產技術,清潔煤、核能、太陽能和風能等先進發電技術,先進節能技術,碳捕獲和貯存,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新技術的開發。近年來,我國能源強度有所下降,但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能源強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間。目前我國的綜合能源效率約33%,比發達國家低近10%。電力、鋼鐵、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輕工、紡織8個行業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平均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鋼、水泥、紙和紙板的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比國際先進水平分別高21%,45%和120%。機動車油耗水平比歐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國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能耗相當于氣侯條件相近發達國家的2~3倍。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比世界先進水平低20%。此外,應根據國家現代化進程的發展需求,將國家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與城市化燃料供應的改善緊密結合起來。因此,增大石油和天然氣消費的目標投向應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類城市的氣化水平和高質量燃料供應。在城市及區域交通方面,應更多地鼓勵建立高效和快捷的共用交通運輸系統。
充分發揮碳匯潛力 通過土地利用調整和林業措施將大氣溫室氣體儲存于生物碳庫,也是一種積極有效的途徑。改進森林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面積可增加森林的碳匯潛力,但由于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改進森林管理、提高單位面積生物產量、擴大造林面積等措施的成本可能會很高。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里,我國每年大量投入資金、勞動力造林,但森林覆蓋率僅提高了4%,而且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條件還是比較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的森林覆蓋率,便可以從大氣中吸收固定0.6億—7.1億噸碳。考慮到我國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來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率的困難非常大。但為了減少我國的碳排放總量,必須有效發揮森林碳匯潛力。
參與國際減排活動,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碳減排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世界各國的切身利益。未來越來越依賴于對于資源的可持續使用和環境技術來進行競爭,同時也不應該低估低碳經濟在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方面的巨大潛力。為了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目標,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國際低碳方面的技術交流是發展中國家獲取能源新技術的主要途徑。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技術市場和碳交易市場,通過各種激勵機制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并為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的出口提供一定的激勵措施。
促進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標,依托和整合現有政策體系和手段 低碳經濟的長期目標,向社會大眾表明了政府聯合全社會一起實現低排放或零排放的決心。清晰的政策目標并傳遞成價格信號,可以促使企業和個人都積極融入到低碳經濟的框架中來,長期的政策目標也可以給企業以信號和堅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國應制定與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方案保持一致的新的能源政策,還應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此外,實施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應多樣化和相互協調。我國已制定和實施了不少促進節能的法律法規,但多數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經濟激勵措施的作用還有待加強。尤其是要通過多種政策工具的協同作用向企業發出明確的信號,并通過多種方式幫助企業決策者從更全面、更廣闊的視角來認識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其一,通過稅收優惠、融資優惠等激勵機制,政府和相關企業將會增加對低碳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投入,或者通過對研發資金的重新分配,來推動低碳技術的發展。其二,由于對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溫室氣體較多的企業不得不增加對低碳技術的需求,一個新興的低碳技術市場將會形成,這將極大地促進低碳技術產業的發展。其三,由于學習效應,低碳技術的性能在應用中將得到提高而成本卻會下降,這反過來增強了技術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場前景變得更為廣闊。
分階段有重點有目標地推進 推進低碳經濟的相關政策應該逐步納入國家的規劃和政策體系中,循序漸進,使基礎設施的正常更新能夠承受,避免對經濟帶來較大的沖擊。節約能源、防治污染和減排溫室氣體之間的政策和措施存在著明顯的相互促進、相互支持的關系,例如,如何在有關污染控制治理中考慮到低碳因素,不僅是解決污染排放問題的一個突破口,也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其次,對現有節能技術需要加強向公眾、商業和交通領域推廣,這些領域的能源消耗不斷增加期,正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最低成本期。此外,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相當有限,而且這類能源是間歇性的,因此尋找合適的儲存方法并實現最終大規模的應用也是亟待研究的課題。
為企業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穩定的減排環境 政府通過設定明確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學界定哪些行業、哪些領域當中還有減排的潛力。低碳經濟是基于自然規律的經濟模式,因此通過對企業的減排進行實時的監測,摸清其減排程度,并對其應盡的減排義務進行客觀評估,可使企業獲得明確的信息。另外在減排過程中設立一些稅收等政策激勵的措施,促使企業尋求更好的節省能源的技術和方法。此外,穩定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從長遠來說非常重要,企業需要長期的穩定感,從而根據政府制定的目標相應地調整自己的發展計劃和重點領域。低碳經濟的政策要有時間范圍,如英國政府就承諾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維持不變,這樣就能給企業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明確的信號可以給企業以穩定感,同時也可以給消費者個人提供更多消費的信心。應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場為主的自愿性機制,在完全必要和設計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監管等原則來保障成效。
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建立低碳領域的技術創新機制 伴隨《京都議定書》的執行,相應的減排技術產業及其市場將逐步形成。清潔能源技術和高效能源技術將逐漸成為這一市場上最具競爭力的技術,誰在這個領域的技術創新中取得突破,誰就能夠搶先占領這一市場,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此外,更應注重低碳技術創新機制和清潔發展機制的整體戰略部署,這不僅會帶來非常大的利潤,也是非常重要的國際合作領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