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第三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暨2021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開幕。為期三天的展會吸引了來自德國、美國、意大利、日本等全球11個國家超過400家環保企業參展,展會規模達3萬平方米,全方位展示了5000余種水、固廢、大氣、土壤污染防治等領域減排降碳系統解決方案,也展現出西部環保市場的旺盛需求與市場潛力。
在同期舉辦的多場論壇活動中,來自國內外的環保專家、行業龍頭企業代表,聚焦環境產業如何助力碳中和、“十四五”“雙碳”目標如何布局等重點熱點問題,展開頭腦風暴。
逛展會:眾多環保“黑科技”亮相
展會首日迎來觀展高峰,接待了眾多來自四川、重慶及全國其他省(區、市)的專業觀眾,更有特約觀眾、特邀賣家、組團觀眾等應約到場。在展會現場,大家圍繞治污技術與產品等進行了充分溝通,不少人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采購需求。
今年3月1日,成都市正式實施垃圾分類,廚余垃圾是四個分類其中之一。在5號展廳內,幾個分別裝有油、水、渣、干蟲的玻璃器皿吸引了不少參觀者駐足。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它們是廚余垃圾處理后的“產物”。據了解,四川匯達通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針對處理廚余垃圾后產物去處、臭氣處理等問題,研發了全產業鏈,通過高溫好氧發酵產生有機肥原料、生物轉化產生動物蛋白(黑水虻全自動養殖)兩種工藝,有效解決了廚余垃圾處理難的問題。
展館內,一臺帶有運送帶的“大家伙”十分吸睛。這臺機器一邊運轉,一邊將混凝土塊、磚塊、木塊等物料進行自動分類。據介紹,這臺“光選機”利用視覺和多維檢測技術,能夠精準識別物料特性,將垃圾從物料中篩分出來,可用于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電子垃圾等處理分類。
在另一個展臺上,成都美富特膜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帶來的一張“特殊膜”格外顯眼。據了解,這種平板膜具有膜層附著力強、抗污染效果好、使用壽命長、出水量大等特點,可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環保、化工等多方面。
企業帶來的環保“黑科技”,吸引了現場觀展者的目光,也推進了環境治理前沿技術的橫向交流。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出以來,成渝兩城一直攜手合作促發展。此次展會上,“成都館”全面躍升為“成渝館”,以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為雙核心,成都環境集團、美富特、四川先河、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行業翹楚紛紛發揮引領作用,悉心打造富有成效的中西部環保產業領先品牌。
讀趨勢:“雙碳”目標下成都搶抓先機
同期開幕的2021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以“鏈接與重置:碳中和愿景下產業新勢力”為主題,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產業升級變革,著力探討中國環境產業發展新思路,為環境產業助力碳中和搭橋獻計。
論壇上,德國國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學教授雷憲章表示,碳中和的關鍵是實現能源革命。要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從而倒逼全社會步入綠色發展之路。
在實現能源革命方面,雷憲章認為,四川先天條件優越,目前成都90%的電力都已使用可再生資源,具有良好的基礎與優勢。下一步,可根據能源排放的領域和方向,分期分批制定脫碳時間表和路線圖。
隨著公園城市建設的推進,成都清潔能源占比、人均公園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年固碳量超過160萬噸;共享單車日均騎行次數超過200萬人次,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萬噸……
“可以說,成都推動‘雙碳’目標實現已搶得先機。”雷憲章表示,接下來還要注意基礎研究的持續推進和整體戰略部署,繼續加大投入,以科技創新引領“雙碳”目標,變“先機”為“持續性的領先優勢”。
具體來說,要加大清潔能源的開發力度和消納力度,如在30年內逐步實現清潔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尋找新的儲能方式等。同時要關注工業減排,鎖定高碳排放行業,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和相應措施,從而減少工業碳排放。此外,推行新能源汽車勢在必行,要逐步實現新能源汽車代替燃油車。
“‘雙碳’目標在給城市發展帶來壓力的同時,也為公園城市建設帶來新動力。”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看來,成都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其優勢不僅僅是生態環境的改變,在建設綠道、修復濕地的過程中,更能通過綠色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為城市增強降碳功能。
除了增加生態碳匯,加速二氧化碳重點排放部門的低碳轉型,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需要提升用能效率,優化用能結構,實現低碳轉型。”賀克斌表示,如在交通領域,可以發展與綠色出行匹配的交通體系,提升交通工具能效,調整運輸結構,并加大對電動汽車、電動載重車輛、生物燃料等的利用,最終實現技術、交通和電力系統協同發展。
目前,成都正積極搶抓“雙碳”目標機遇,初步謀劃了以綠色氫都、成都低碳環保產業功能區、成都科學城等10個產業功能區為依托的產業生態圈總體布局,將重點發展新能源、儲能、節能、資源綜合利用、固碳等產業,加快建設碳中和產業體系。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