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報告》顯示,環保產業已成為萬億級產業,但環保創新供給仍然不足,盈利能力不強。此外,環保上市公司近期持續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業績預告也顯示,受債務違約事件、融資環境緊張等因素,局部企業項目工程進度減緩影響業績增長。
與火爆的環保市場需求相比,我國環保產業正遭遇著發展瓶頸。那么,環保產業該如何發展滿足市場需求和贏得資本青睞?
環保產業營業收入超萬億元
近年來,受政策以及上游行業經營狀況好轉等因素拉動,資本開始聚集、企業大量涌入,我國環保產業保持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報告》顯示,2017 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35 萬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7.4%。2018 年第一季度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為2790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15%。
“國家政策導向成為環保產業發展的最強推動力。”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國家出臺了‘大氣十條’‘土十條’‘水十條’等一系列環保政策法規,環境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造就了環保行業巨大的需求,環保產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隨著國家進一步釋放出強化污染防治攻堅、嚴格生態環境監管的信號,環保市場需求將會迅猛增長。據市場機構預測,“十三五”甚至更長時期,我國環保產業市場年增長速度不會低于15%-20%,到2020年市場需求將會達到2.8萬億元。
不過,我國環保產業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創新供給不足的問題也日益凸顯。業內專家認為,創新能力不強制約了環保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秘書長易斌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保產業技術水平處于總體跟跑的態勢,尤其在科技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存在較大差距,核心理論、方法、技術多源于發達國家,原創性、特有性技術不多。“特別是支撐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應用基礎研究不夠。”
易斌還表示,我國環保產業創新的超前性較差。“多數環保企業將工藝設計作為研發重點,技術創新能力有限,預研能力不足,難以在下一輪競爭中取得對環保產業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
此外,環保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難。北京高能時代環境修復公司總經理魏麗表示:“國內一些教授專家目前有一些很好的成果,卻難以在企業實現產業化應用。”資金短缺制約行業發展
環保產業作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但與前些年火熱的環保投資狀況不同,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報告》認為,環保項目普遍帶有公益性特征,盈利能力不強,部分項目對政府投資、付費和補貼依賴度較高。
在易斌看來,不同環保項目的投資回報機制和盈利渠道差異較大。“一些領域如燃煤電力環保設施的運營對財政補貼依賴高,隨著補貼政策取向的變化,相關企業將會出現盈利難的局面。”
“清潔、綠色項目都是公共產品,可以讓很多人享受更清潔的空氣、清潔的水,比如說,在河北建設清潔項目,可能會讓北京人受益,卻無法向數百公里外的北京人收費,因此,這些項目回報率不高,部分企業就不愿意投資。”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主任馬駿說:“這些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清潔、綠色項目,必須由政府來投資,但政府卻沒有這么多資金給予支持。”
馬俊進一步表示:“當前,我國要扭轉不合理的產業、能源及交通結構,預計需要投入4萬億元資金。但過去幾年,從中央到地方的投入僅有3000多億元,占比不到10%。”
同時,近期環保上市公司陸續公布的2018年中期預報也給出了佐證,環保行業收益不斷下滑,資產負債率同比提高,多家企業現金流量凈額為負。在馬駿看來,環保產業正面臨著一些金融風險,比如說資產負債率正在走高,“資產負債率走高,就是借錢借得太多了。”
清新環境總裁張根華表示,從環保企業自身角度來說,主要是出現了資金錯配和期限錯配的問題,比如把短期的借貸拿來做長期的投資。此外,整個行業存在一些普遍問題,比如說回款慢。
此外,資金危機還體現在環保企業與政府合作的PPP項目上。《報告》也提出,一些PPP 項目因盈利機制問題而被清除出庫。
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認為:“PPP模式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包括整個環保行業投資回報率整體偏低、重工程輕運營等問題。”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也表示,近年來,環保PPP項目的范圍在擴大,體量在加大,需要的資金也越來越多,但是,項目與融資不匹配,融資體系并未建立起來。
如何突破發展瓶頸
業內人士表示,針對環保產業遭遇的發展瓶頸,行業應通過持續創新,解決市場痛點,更好地服務市場。《報告》提出,在資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對環境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環境科技水平;加強環保技術創新與應用,提高環保產業競爭力。
“唯有創新才能通過發展的瓶頸。”在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熊敬超看來,環保企業創新主要來源于技術和商業模式。“在技術創新的方面應該緊跟政策導向,堅持減排與節能相結合,貼近國情以及研發模式進行創新。”
江蘇科行環保科技公司董事長劉懷平也表示,產業創新要把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結合起來。“希望政府對環保這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財稅、價格、金融等領域出臺一些實用、精準的扶持政策。”
同時,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必須建立一個綠色金融體系來激勵和動員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行業。”馬駿表示,通過綠色金融體系可以達到三個目標:一是提高回報率,綠色項目具有公共性,而回報率不足,政府就應想辦法彌補,達到環保企業能接受的回報率;二是降低污染項目的回報率讓這些項目不賺錢,污染企業退出;三是提高消費者的綠色偏好。如,同樣的價格,公眾就會愿意購買清潔產品,這樣環保企業利潤增加,就會有資金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