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以“回眸與前瞻:環保產業支撐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17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
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齊曄做題為《中國的能源轉型與綠色發展》的演講。
首先祝賀環境商會十周年。
今天向大家報告的內容是關于中國的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問題,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背景呢?
2014年6月份,當時習主席關于我國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做了一個重要講話,當時提出了四個“革命”:第一,能源消費革命;第二,能源供給革命;第三,能源技術革命;第四,能源體制革命。
2014年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在當時APEC之后,習主席在2014年11月12日簽了一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在這個聯合聲明當中,第一次提出來中國的二氧化碳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而且爭取更早的實現。
2015年也有兩個非常有意思的背景。
第一,2015年6月,當時的七國集團在德國提出到本世紀末要實現經濟去碳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第二,2015年12月,巴黎的氣候大會又提出一個更加積極的目標,就是要在本世紀末,全球的溫升不超過2℃。就是說要在本世紀的后半期,也就是在2080年左右實現經濟的去碳化,在2080年左右,基本上就終結化石能源的使用了。當然,在這次大會當中也提到努力實現1.5℃的目標,意味著我們在2060年就要終結化石能源的使用。這樣一個由世界上將近200位國家主席形成的這個文件,形成了一個倒逼機制,這種機制直接影響到了全球以及我國的能源轉型。
接下來跟大家報告四個方面的內容。
能源轉型的七大趨勢
一是能源消費的增速放緩。在過去的25年當中,不僅能源的使用量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是非常強勁的,但是在2012年之后,增速明顯放緩。
二是煤炭消費已在2013年達峰。在過去幾年當中,在看待煤炭消費問題時,我們的基本共識是在2020年之前煤炭不太可能達峰,甚至于在2025年之前煤炭的消費量都不可能達峰。今年和去年我們有一個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的《自然》雜志上,我們的判斷是煤炭消費在2013年已經達峰,當然,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討論。
三是能源強度持續下降。現在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低點。
四是消費電力的比重在穩步的增長。
五是天然氣現在有一個新的趨勢——主體能源化。
六是整個能源系統的去碳化速度在加速。
七是最容易引起爭議的一個方面,根據我們的研究,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已經達峰。根據我們的研究,我們認為在2014年的時候,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其實就很可能已經達峰了。
目前,關于能源消費總量增速的放緩已經是非常明顯的了,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的戰略中,2016-2030年這個相關數字是2030年在60億噸標煤以內,其中最關鍵的是這兩個字——“以內”,可以保證這樣的表述不會出太大的問題。現在根據能源相關全國專家的估計預測在2030年整個能源消費不會超過55億噸。
第一個趨勢,經濟的增長不再依賴于煤炭消費的增長來實現了。根據相關數據,在最近幾年,特別是在2012年以后,經濟的增長與能源的增長,特別是與煤炭消費的增長,是逐步脫鉤的。
第二個趨勢,煤炭增長達峰趨勢。煤炭的消費在2014年是41.16億噸,比2013年下降了3%;2015年是39.65億噸,進一步下降了3.7%;2016年是37.79億噸,又比前一年下降了4.7%。煤炭消費的變化意味著我們多年以來由煤炭驅動型的增長已經走到了盡頭,以后我們不會再依賴煤炭的增長來實現經濟的增長。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以后不再消費煤炭,我們國家的經濟協同還會長期依賴于煤炭,煤炭在整個經濟結構當中的比重下降的速度也非常的快,1990年的時候還是76%,占3/4以上,現在就達到了62%。這樣的情況跟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的情況有點類似,比如英國在上個世紀的中葉就已經是達峰,英國、美國在這方面都呈現“倒U型”的發展趨勢。
第三個趨勢,能源強度。我國的節能政策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的時候同時開始的,1980年以來我國能源強度基本每年以5%的速度下降,中間2002-2005年有一個小的波折,但是從此之后下降速度非常快,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的大經濟體像中國一樣能源強度下降的如此之快。我們在節能和可再生能源領域取得的成就是非常之大。
第四個趨勢,電氣化。我國能源系統的轉型需要一個中間橋梁,要通過能源系統的電氣化進一步實行電力供應的清潔化,非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需要通過這樣一個途徑來上升。
第五個趨勢,天然氣。天然氣消費量在逐漸增加,天然氣比重去年已經達到了6%,按照規劃推算到2020年將達10%。就目前情況來看,天然氣消費很可能要遠遠超過規劃目標,也就是說它正在成為一個重要的主體能源,什么原因呢?從需求側來講,煤改氣,以剛才談到的雄安新區為例,河北省每家每戶此時此刻正在實行煤改氣,一億噸散煤改成用天然氣;從供給側來講,天然氣供應是非常強勁的。所以,天然氣發展趨勢非常明顯,中國已經成為天然氣使用的大國之一。
第六個趨勢,能源系統去碳化進程加速。剛才提到《巴黎協定》,《巴黎協定》提出要實現兩個新的目標,要到本世紀后半葉實現去碳化。在1950年之前,基本上我們完全依賴煤,1950年之后進入了一個油氣、煤并路的時代,2010年能源系統去碳化的指數突然加速。
這樣的現象不僅發生在中國,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基本上都有這樣一個趨勢。去碳化指數實際上能夠很好的標志工業革命的情況,同時也能夠反映出非常重要的地緣政治的信息。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大家都差不多,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候,美國迅速的超過了英國,在去碳化的指數方面成為世界上的第一大經濟強國,英國一直到了1950年之后去碳化才開始上升,到了2000年左右,基本上達到了美國的水平,最近十來年,也是突然有一個加速的過程。
最后的一個大的趨勢,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可能已經達峰了。 在過去幾年當中,我國每年單位能源碳排放的下降速率超過2%,如果按照這樣一個趨勢測算,在2014年就已經達到了峰值。
驅動能源轉型最基本的因素
這七大趨勢背后的驅動因素主要涉及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新常態”。 經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的增長,使得我們對能源需求的增長率是下降的非常快。
二是產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第二產業,比如建筑業、制造業增速顯著變緩,第三產業的比重正在逐步上升,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用能結構和碳排放結構。
三是清潔能源成本的下降速度遠遠超過預期。十年前,光伏成本還是5美元左右,現在就能達到0.3美元,根據2017年最新數據,甚至可以達到0.2美元,再到0.1美元。
四是綠色金融領域發展。中國在2009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的國家。2004年時我國在風能和太陽能領域的投資約30億美元,到2005年已經達到1060億美元,短短十幾年增長了33倍。
能源轉型背后基本的政治邏輯和經濟邏輯
一是關于生態文明的理念。習主席提出了“兩山論”的理論,2007年中共中央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從全球來看,2015年習主席作為國家主席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峰會,峰會提出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習主席最近幾年將把環境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提高到關乎民族未來,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
二是環境問題由一個健康問題已經變為一個社會問題,而進一步發展成一個政治問題,即環境問題的政治化。每當北京我們出現霧霾的時候,微信朋友圈里會有各種各樣的段子、調侃,各種各樣的不滿。除了大氣之外,水、固體廢物等等環境方面,由環境所引發的社會事件占據了重要位置。習主席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清潔的水,吃上健康的食物。
三是創新的機遇。首先,從能源生產和供給角度來講,新技術目前層出不窮。如果把技術的發展分幾波來看,我們正在發生著第六波大的技術革新浪潮,這個第六波當中,環境、綠色成為主流,綠色技術和新能源技術是第六波技術發展的一個標志。
四是中國決定在全球治理當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要發揮的不僅僅是參與者的作用,同時也是建設者、貢獻者的作用,從《巴黎協定》、“一帶一路”、可持續發展目標等這些方面可以看到,中國在環境、能源問題、綠色發展方面的機遇。
能源轉型對環境商機意味著什么?
第一,節能的普遍化。過去我們的節能領域主要局限在耗能單位,今天節能實際上已經發展到社會領域。
第二,能源的低碳化。不僅在中國,在全球,能源低碳化都是大勢所趨,即便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也不可能再扭轉這樣的趨勢,所以,誰能夠占得先機,在能源的低碳化、技術創新領域走的更好,做的更好,才能走得更遠。
第三,電氣化。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占到了全球電動汽車保有量的1/2以上,這個趨勢既反映了產業政策,同時也反映了未來能源政策,在這個領域當中蘊含著巨大商機。
第四,智能化。無論是天然氣也好,煤改氣也好,智能化的水平方面還有巨大的潛力。我們相信在習主席所提出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背景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迎接新的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整個用能領域的智能化將為我們提供巨大的商機。
(以上內容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審閱)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