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重的霧霾依舊籠罩在中國東部大地,這已經是霧霾天氣的第9天了。
昨日12時,環境保護部“全國城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上,整個東部地區被密密麻麻的醬紅色點所覆蓋。
連日來,在中國的版圖上,如果沿哈爾濱到南寧畫一條直線的話,基本上整個東部地區都籠罩在濃濃的霧霾當中。涉及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河南、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湖北、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寧夏等25個省、市、自治區。
這場霧霾,涉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以及PM2.5數值之高,都創下了近年我國最差空氣質量的“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張監測圖上,從河北到浙江,從京津冀到長三角,已經沒有中間地帶,重污染區完全連成一片。
“2013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8日在江蘇昆山召開,專門辟出一個專題,討論霧霾沖擊與應對之道。全國工商聯副主席黃小祥在會上表示,“為社會所廣泛關注的霧霾問題頻頻出現,這種靠環境紅利來支撐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環境治理刻不容緩。”
峰會上,環保部有關領導、業內專家和環保上市公司也將矛頭對準“誰污染,誰治理”的傳統治污模式,以及“不落地”的環境標準和監管。
空氣污染一體化
在過去的一周內,霧霾天氣影響,上海、江蘇、浙江、河北等地均發生較為嚴重的交通事故。江蘇全省的多城市也長時間處于重度污染至嚴重污染范圍。上海6日提高預警等級,發布空氣質量嚴重污染預警,啟動相應的應急減排措施,停駛30%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公務用車。
6日這天,身為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的駱建華內心十分焦灼。“我要到昆山開會,出門時擔心飛機飛到上海能不能落下來,看著北京城濃重的霧霾,又擔心飛機能不能起飛。這就是中國現在的環境狀況,人們普遍生活在霧霾之中。”
福建龍凈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胡鴻基也有同樣感受,出門的時候考慮坐飛機還是坐火車,最終決定坐火車。但在火車上看到窗外濃重的霧霾,作為從事大氣治理的企業家,他心情特別沉重。
環保部在相關通報中分析稱,造成我國大范圍灰霾天氣的主要原因:一是不利氣象條件造成污染物持續累積。受近地面靜穩天氣控制,空氣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動性均非常小,大氣擴散條件非常差;二是機動車尾氣和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對空氣質量惡化貢獻較大。靜穩天氣條件下機動車尾氣排放累積,特別是北方地區因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對空氣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大氣部、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單位的研究結果顯示,近年來,我國各城市的大氣污染正逐漸從局地污染向區域污染演變,區域性高污染日益頻繁。在東部的京津冀和長三角等區域,超標城市比例超過80%,且重污染發生體現出同步性。
在長三角地區,冬春季節,受內陸污染、北方沙塵和本地不利氣象條件等綜合影響,區域性霧霾和浮塵影響突出;在初夏深秋季節,秸稈焚燒對區域大氣PM2.5污染貢獻顯著,常引發區域性的大范圍霾污染。
伴隨著PM2.5等環境濃度的升高,我國東部地區的環境空氣呈現出多污染物共存、相互影響的復合大氣污染特征。“一句話,就是因為污染物排放量太大。”駱建華說。
治理思路不對可能更糟糕
治理霧霾,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不論是社會組織還是企業,都想了很多招。
不過,在國電清新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開元看來,“關鍵還是要保持一個好的心態。不要饑不擇食,現在有點慌張。而治理思路不對,結果可能更糟糕。”
他舉例說,前一階段許多地方都提出要大面積推廣“煤改氣”,關掉小型燃煤電廠和鍋爐,其實許多西方發達國家仍在燒煤,也有燃煤電廠。
“現在不缺資金,社會資金有的是,缺的是沒有壓力,缺的是企業的責任和良心,我們不缺技術,也不缺人力,缺的是新的思路,很多事情都可以市場化。”環保部科技司司長熊躍輝說。
熊躍輝稱,“九五”、“十五”、“十一五”以來,我國環保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原因,就是監管不到位、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廈門三維絲環保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爽反映,他們經常與電廠、水泥廠打交道,發現這些企業環保設施的運營水平、經驗非常有限。
“這跟國家環保標準的提速是不匹配的。”劉爽說,很多投資都已經到位了,設備也安裝了,但由于現場人員運營經驗不足,造成投入設施的浪費和最后的排放不達標。
在熊躍輝看來,通過加強監管、抬高標準,加上第三方治理辦法的實施,就可以逼著企業將治污權交給市場,進而營造出一個巨大的環境服務業產業。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也表示,環保部將采取多項措施,釋放環保產業需求空間,讓環保專業公司盡快參與到環境治理中來。
吳曉青說,這些措施包括發揮環保法規、政策、標準在環保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強化環境監督執法,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污行為,對排放污染物造成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讓違法者付出沉痛的代價,形成打擊環境污染犯罪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