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2013年污染場地治理修復國際論壇上,記者從多個地方環境科學研究院及企業人士處綜合獲悉,到今年年底前,全國各地方政府將陸續出臺各自有關土壤環保及綜合治理領域的實施方案。這也是去年底國務院印發近期土壤環保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的要求。
而各地實施方案的最大亮點是將啟動一系列涵蓋場地、農田及礦區土壤修復的示范項目,而多家涉足土壤修復領域的A股公司將中標或參與試點項目的建設運營。
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中央到地方對于土壤修復行業的重視不斷加碼,且經過前兩年業內各方不斷探索,土壤修復產業化進程逐漸進入發展正軌,此前市場預期的千億級市場有望循次開啟,而以城市污染場地為代表的細分市場有望率先崛起。
而業內專家同時提醒,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產業整體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真正大規模商業化還需等到“十三五”時期。
多公司有望參與地方示范
2013年1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明確以大中城市周邊、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等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同時,在長三角、珠三角、西南、中南等地區,選擇被污染地塊集中分布的典型區域,實施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通知提出,有關地方要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綜合治理方案的編制工作并開始實施。
在上述論壇上,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編制土壤修復實施方案成為今年以來各地土壤環保工作的最重點任務,其中按照國務院文件要求擬定示范項目則成為產業及市場關注的焦點。
根據中國證券報記者進一步了解,目前包括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等一線城市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均已完成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粗略統計,將于2015年前實施完成的省級土壤修復試點項目多達上百個。
而北京環科院人士透露,北京即將啟動的土壤修復專項首批項目預計投資額超過數十億元,項目將吸引例如北京建工、金隅股份旗下金隅環保、桑德環境等優勢企業參與投標。上述上海環科院人士則稱,城投控股也位列上海土壤修復試點項目的依托單位名單。江蘇環科院的人士則表示,在江蘇的試點專項中,維爾利已與當地研究院所開始啟動相關項目的治理方案研究。
分析人士指出,土壤修復產業化目前已逐步啟動,其催化劑一方面是國家層面的《土壤環保行動計劃》;另一方面,地方版的土壤修復實施方案則將成為近期引發市場行情的更現實催化劑。盡管目前仍以試點項目為依托,但其單體投資規模動輒上億元,而且參與項目建設的主體均為極少數優勢公司。按照此前的市場預測,到2020年,國內土壤修復產業市場規模可突破上千億元。而這一市場大蛋糕也必將被當前參與試點項目建設的優勢公司優先分得。建議關注維爾利、桑德環境和城投控股等優勢公司。
城市污地治理先產業化
“一系列的政策出臺,體現了土壤修復、生態環境修復的緊迫性。”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管理中心研究員張俊麗表示,目前國內土壤污染物主體來自兩方面,一種是無機污染物,主要是一些重金屬,包括砷、鉻、鉛等;另一種是有機污染物,比如DDT。
土壤修復所涉及的領域涵蓋農田、礦山及城市污染場地。從國內土壤修復行業發展歷程來看,伴隨著過去十年國內城市化進程及房地產開發熱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工廠遷移遺留的大量污染地塊逐漸進入商業開發,進而帶動起城市污染場地修復成為土壤修復行業大板塊中率先崛起的分支。
張俊麗指出,保守估計,我國污染場地數量在50萬塊以上,而每個區塊所涉及的修復土地面積均在萬平方米以上。全國范圍內大概1/5企業搬遷場地都存在污染,這些污染場地主要為化工、鋼鐵、有色冶金和焦化等傳統重污染行業企業的搬遷場地。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國內從事土壤修復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00多家。這一數字在2011僅20多家的基礎上迅猛增長了逾10倍。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這其中絕大多數企業從事的業務均圍繞城市工礦污染場地治理展開。
仍有多重掣肘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內土壤修復產業近年來在政策及市場需求的推動下逐步走出萌芽期,但無論從技術規范及產業化發展涉及的一系列評估、監管、制度環境來說,目前仍存在一些掣肘因素,這也成為當前土壤修復行業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的最大成因。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發生指出,國內大型污染場地環境監管和整治復雜性是當前土壤環保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這也隨之帶來土壤修復面臨風險識別及處理難度比全行業所能想象的要大得多。“一般來說,城市工業企業搬遷場地所留下的污染物種類比較多,污染物空間變異很大,分布狀況很復雜。因此,我國大型污染場地面臨存量很大,環境監管和整治任務繁重的局面。”
在修復技術方面,目前國內修復場地污染土壤較成熟的技術,一是針對揮發性有機物進行水泥窯焚燒和阻隔填埋,二是針對重金屬無機物采用植物和生物修復技術。但相關專家表示,這些技術雖在國外取得成熟應用經驗,但并非完全適合中國國情。
“比如我們南方、北方土壤情況不一樣,這就對修復技術提出不同要求。即便是同一個區域的污染地塊,由于此前該地塊上的工廠性質不同,土壤中污染物的成分也有差別,也需要采用不同修復技術進行合理組合,才能取得盡可能完善的治理效果。”一位與會專家表示,由于眾多地塊從土地轉讓到進入商業開發過程很短,在目前全行業缺乏技術規范及相應的前后期污染治理效果評估體系的背景下,很多污染場地只是經過簡單的處理之后就很快被用來開發,治理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上述上海環科院專家也表示,正是由于目前國內土壤修復行業仍缺乏系統的技術及制度規范,因此,國家政策導向上傾向于以試點示范帶動行業理性發展。這一階段至少需要五年以上,到“十三五”階段,才可能進入真正商業化階段。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