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與生態協調管護,從1999年至今,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了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調查評價工程,該工程由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和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等一系列工作組成。
其中,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按照1∶250000的比例,按每平方千米1個樣品和4平方千米1個樣品分別采集0~20厘米表層土壤和150~180厘米深層土壤,分析能夠反映土壤環境質量、養分豐缺和理化性質的54項指標。截至2012年底,累計完成170萬平方千米的土壤調查任務,覆蓋了我國中東部主要農耕區。
生態地球化學評價工作則從地質背景、自然作用和人為影響等多方面研究了重點區帶土壤中有害元素富集的原因。初步調查研究證實,局部地區耕地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有害元素復合污染問題,而且有害元素來源復雜,既有來自工農業生產的人為污染,也有地質體本身有害元素高含量所致,還有自然作用引起的土壤有害元素次生富集。通常情況下,由地質背景和自然作用引起的土壤有害元素富集,其危害性要小于人為作用引起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顯示,在人為因素引起的土壤污染中,大氣干濕沉降是最主要的外源污染物輸入途徑,其次為不合理灌溉和施肥,局部地區耕層土壤中,畜禽養殖的污水與畜禽糞便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因此,耕地環境質量與大氣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質量密切相關。
從2005年至今,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還開展了國家-省級、市-縣級和鄉鎮級三種尺度的土地質量地球化學評價工作,以耕地環境質量、養分豐缺與理化性質為主,兼顧大氣質量、灌溉水質量和農作物安全對耕地質量等級進行劃分,并以此提出土地資源規劃利用建議,為實現土地質量的可持續利用奠定了基礎。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