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64ku0"></samp>
  • <samp id="64ku0"><tbody id="64ku0"></tbody></samp>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規劃 >>內容詳細

    環保部:關于印發《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2010—2020年)》的通知

    2010-01-11 10:18:19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為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加快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推進環境監測的歷史性轉型,我部組織編制了《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2010—2020年)》。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附件: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題詞:環保 監測 預警 綱要 通知

    抄送:機關各部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各環保督查中心。

      附件:

    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

     (2010-2020年)

     

    環境保護部

    二○○九年十二月

      

      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是指為服務于環境保護工作大局,組織實施環境監測活動,建立的一套先進、完整和符合國情的環境監測法規制度、業務管理、基礎能力、技術標準和人才保障綜合體系。核心任務是說清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說清污染源排放狀況、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為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明確未來十年建設目標和重點任務,強化組織實施,全面提升環境監測的公共服務能力,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推動環境質量改善,制定本建設綱要。

      一、形勢與需求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環境監測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為環境保護決策和環境管理提供了大量科學、準確、及時的監測信息,為維護國家環境安全,保障人民群眾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近10年來,環境監測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監測技術水平顯著提升。目前依托各類環境監測網的分級業務管理模式基本形成,以自動監測為基礎的常規指標監測技術裝備體系初具規模,建立了440多種國家環境監測技術標準與規范、230多種國家環境標準樣品,以及數百種部門和行業的技術方法標準,每年發布多種環境監測報告,環保系統已建成2399個環境監測站,擁有近5萬人的環境監測隊伍。環境監測事業已經具備了進一步深化發展和實現歷史性轉變的基礎。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環境監測長期滯后于環境管理發展的需求,環境監測管理相對薄弱,環境監測的基礎性和支撐性地位還不牢固,環境監測本身仍存在網絡體系不完善、技術裝備能力不足、技術與方法不完備、質量管理體系亟待提高、專業人才隊伍匱乏以及環境監測信息統一發布平臺尚未建立等一系列問題。加快推進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既是環境監測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實現環保歷史性轉變、探索環保新道路的迫切要求。

      環境監測事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事業,是各級人民政府履行環境監督職能、開展環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上強調“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趨勢,準確預警各類環境突發事件”。如果常規環境監測工作滯后,環境監測數據和信息不全面、不準確,就無法準確判斷和科學預測環境形勢,無法準確核定污染物排放總量和科學判斷節能減排工作的成效。如果預警監測工作滯后,不清楚環境安全隱患所在,就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和生態安全的突出環境問題。如果應急監測工作滯后,就可能喪失控制突發環境事件的最好時機,應急工作就會無的放矢。總之,如果環境監測工作滯后,環境保護和環境監管工作就難以實現“由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的目標,環保工作就會出現偏差并陷于被動,環保事業的發展就難以順利實現歷史性轉變。

      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就是總結松花江水污染等環境污染事件經驗教訓,立足我國環境監管和環境監測面臨的嚴峻形勢,審時度勢提出的一項具有戰略性、基礎性的重要舉措。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強調要“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進一步明確了環保工作目標,為加快推進環境監測事業定位與轉型指明了方向。

      新的形勢、新的挑戰為新時期的環境監測工作跨越式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環境監測工作要因勢利導,乘勢而上,在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中發揮先鋒作用,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并存的關鍵時期,全國環境監測系統必須遵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指示,按照環保部的戰略部署,以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眼光、戰略思維和戰略手段,以更加寬廣的眼界準確把握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完善體制機制,加快科技創新,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提升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能力水平,開創我國環境監測事業的新局面。

      二、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統領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緊緊圍繞環境保護工作大局,以法規制度為基石,以規劃計劃為先導,以能力建設為重點,以數據質量為生命,以隊伍建設為根本,以機制創新為動力,強化環境質量監督考核,全面提高環境監測法制化、規范化和現代化水平,努力實現科學監測,促進科學管理,形成面向長遠、聯動響應、布局合理、裝備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能力。

      (二)建設原則。堅持統一規劃、分類指導,遠近結合、適度超前,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建設原則。結合區域生態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優先滿足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區的環境管理需求,充分利用中央與地方兩個資源,堅持管理創新、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并重,在現有監測軟件、硬件基礎能力整合、集成、改造和提高的基礎上,加強環境監測的重要領域和薄弱環節建設。國家引導和地方負責相結合,促進形成環境監測基礎能力設施建設的合理布局。積極促進新技術、新設備等先進的科技成果在環境監測領域的轉化和應用,加強環境監測基礎設施建設與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與重大科技突破相互促進,全面支撐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三)建設目標。到2020年,在國家環境宏觀戰略規劃基本架構的基礎上,全面改善我國環境監測網絡、技術裝備、人才隊伍等方面薄弱的狀況,重點區域流域具備前瞻性和戰略性監測預警評價能力,支撐環境監測發展的基礎得到有效鞏固,環境質量監管能力顯著提升,全面實現環境監測管理和技術體系的定位、轉型和發展。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及變化趨勢,說清污染物排放情況,對突發環境事件和潛在的環境風險進行有效預警與響應,形成監測管理全國一盤棋、監測隊伍上下一條龍和監測網絡天地一體化的現代化環境監測格局,建成滿足環境管理需求、具有全局性和基礎性公共服務能力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三、加強環境質量監督管理

      (一)強化環境質量監督考核機制

      進一步明確中央與地方的環境監測事權,落實地方政府轄區環境質量負責制;強化國家對地方環境質量監督職能,評估地方政府環境保護工作績效。

      明確環境質量考核目標,加快建立各級地方政府環境質量監督機制,將環境質量作為環境保護目標考核、流域生態補償政策的重要依據。

      (二)促進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進一步加大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力度,定期發布重點流域和重點區域的環境質量狀況和監督考核結果。

      指導和監督相關部門負責的資源監測活動中涉及的環境質量監測活動,促進各部門環境監測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構建和諧統一的環境監測格局。

      (三)優化環境監測網

      環境保護部負責建設國家環境監測網。建設包括城市空氣質量、區域環境質量、空氣質量背景和重點流域、重要水體等相關環境要素監測點位,保障監測網絡高效運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保主管部門負責建設地方環境監測網。國家環境監測網和地方環境監測網承擔環境空氣、酸沉降、沙塵暴、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生態、生物、噪聲、振動、光、熱、電離輻射、電磁輻射、污染源等監測任務,網絡間信息共享,逐步開展履行國際公約的相關環境監測。

      優化調整環境監測網。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基本形成覆蓋主要環境要素、覆蓋主要城鎮和農村地區、覆蓋重點流域和水體、覆蓋環境質量標準要求的污染物指標的監測網絡架構,重點敏感區域流域考慮增加對人體健康影響較大的污染物監測,力爭“十二五”末開展生態和土壤例行監測。

      加快天地一體化監測網絡建設。充分依托基礎性、前沿性應用領域的創新技術,推進環境衛星后續星工程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進一步拓展衛星影像和數據的綜合應用領域,充分發揮衛星在水體富營養化、秸桿焚燒、沙塵暴、灰霾、赤潮等遙感監測中的應用。及時跟蹤航空、雷達、傳感和網絡通訊等行業新技術成果,形成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

      四、完善環境監測法規制度體系建設

      (一)加快環境監測法規體系建設

      依法開展和管理環境監測工作。加快環境監測法制化進程,制定并貫徹《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加快出臺與其配套的職業資格、機構資格、監測專用設備監管等方面實施細則和相關辦法,推進環境監測的統一管理。

      (二)完善環境監測相關制度

      建立全國環境監測報告制度,實行環境監測月報、季報和年報。環境監測機構負責編制相關環境監測報告,各級環保主管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確保環境監測數據科學、規范、全面、準確,及時報告環境監測結果和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

      依法建立環境監測信息發布制度,加強環境監測信息發布。依托環保電子政務專網,建設環境監測信息分發系統,及時向社會發布環境監測數據和報告,保障人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環境監測數據分級存貯、部門和地方共享、依法統一發布的信息網絡平臺。

      ¬逐步完善環境監測網絡長效運行保障制度。建立環境監測活動的統一標識管理制度,¬¬建立監測點位(斷面)管理等相關辦法,保證各級環境監測工作正常穩定運行。

      建立健全污染源穩定運行達標保障制度。建立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數據有效性審核和自動監測設備監督考核制度,逐步探索污染源自動監測設備市場退出制度,建立監督性監測數據信息發布制度。

      五、深化環境監測業務管理體系建設

      (一)深化環境質量監測

      國家環境空氣監測基本覆蓋東、中部地區的建制縣,西部地區的建制市,國家地表水監測基本覆蓋全國重點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點湖庫、近海海域和跨國界河流。進一步加強省界斷面、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水質自動站建設,重點做好反映城市、區域和環境背景的空氣自動監測站建設,逐步在縣級城市推進空氣質量監測,進一步擴大酸沉降監測覆蓋范圍。力爭“十二五”末,環境質量監測業務領域和監測指標實現“兩個全覆蓋”。

      推動重點區域的環境質量聯動監測。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

      角等區域為重點,遼寧中部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武漢周邊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等區域加快推進開展空氣質量的聯合監測。鼓勵在條件成熟的區域監測指標率先全部覆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要求,逐步開展PM2.5、臭氧、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汞等項指標例行監測。

      強化重點流域地表水和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監測。繼續做好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結合流域污染特征,選擇重要斷面補充生物毒性、重金屬、POPS等危害人體健康的污染物監測。“十二五”末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的監測范圍和監測指標基本實現全覆蓋,全面實施跨國界水體例行監測。

      統籌城鄉環境監測。繼續探索農村環境監測特點和規律,對已經列入中央農村環保資金“以獎促治”的村莊(鄉、鎮) 開展環境質量監測。“十二五”期間,啟動農村環境質量調查,開展農村環境試點監測,為農村環境保護積累經驗。

      (二)強化污染源監測

      加強污染源監測。以主要污染物減排監測體系建設為突破口,按照自動監測與手工監測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逐步完善污染源監測體系,引導和鼓勵使用新技術提高污染源監測水平,推動建立科學、完整、統一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體系,科學應用監測數據。

      強化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以國控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為切入點,監測指標要逐步覆蓋各類污染源排放標準要求,強化監測系統的運營與質量管理,推動污染源排放穩定達標。

      (三)加強環境應急監測

      加強環境應急監測。加強重點區域、流域和跨國界河流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建設,健全應急監測管理,形成順暢的應急監測響應、數據報送、信息通報、協調聯動等環保系統內部之間和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定期開展應急監測演練,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建立應急監測物資儲備庫。

      (四)建立環境預警監測體系

      構建先進的環境預警監測體系。統籌先進的科研、技術、儀器和設備優勢,充分利用全天候、多區域、多門類、多層次的監測手段,依托先進的網絡通訊資源,及時調動包括高頻的數據采集系統、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支撐系統、快捷安全的數據傳輸系統、充足的數據庫存儲系統、功能完備的業務處理系統和及時的監測信息分發系統,科學預警監測和報告,實施聯動的預警響應對策。

      建立重點城市、重點區域和重點流域環境質量評價模型,規范環境質量評價。開發監測數據綜合分析工具和預警表征發布平臺,實現預測預警模擬分析的可視化表達,提高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評價水平,促進監測數據在規劃計劃、政策法規、環境影響評價、污染防治、生態保護和環境監察等方面的有效應用。

      六、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實施環境監測基礎能力建設

      實施環境監測業務用房保障建設工程。切實加大監測業務用房建設資金投入,保障各級監測站的辦公用房和實驗用房,使各級監測站的業務用房逐步滿足監測工作的基本要求。

      實施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工程。按照全面加強省級監測站、重點加強地市級監測站、逐步完善重點縣級監測站的建設思路,加大向中西部及邊境地區傾斜力度,開展各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到“十二五”末,按照隊伍專業化、裝備現代化要求,所有省級監測站、90%地市級監測站實現全面達標,縣環境監測站達標率比“十一五”末提高20個百分點,東部和中部等發達地區要力爭提前并超額完成。

      (二)實施環境監測專項能力建設

      實施環境監測專項能力建設工程。重點推動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和重點環保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全指標監測示范建設。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分析、農村環境監測、生態/生物監測、有機物監測、應急監測等方面能力建設,提高承擔跨國界水體監測任務監測站的采樣能力。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能力建設,省級監測站、地市級監測站具備按照排放標準開展監督性監測能力,縣級監測站具備常規項目的監督性監測能力。

      實施環境監測重點設施建設工程。加快推進國家環境保護監測質量管理重點實驗室和環境監測樣品庫的建設,加強移動監測能力和高效適用的新技術監測能力建設。

      實施重點區域、流域環境質量監測能力建設工程。統籌優勢監測資源,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重點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中心、重點流域水質監測中心、區域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質量控制中心。加強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能力建設,形成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監測技術評估、數據綜合分析、環境潛在風險預測、預警的能力,不斷強化重點區域、流域的環境管理。

      七、完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建設

      (一)健全環境監測標準與技術規范體系

      結合國家環境標準制(修)訂規劃,加快推動環境監測標準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相關技術體系。進一步完善監測分析方法、環境監測技術路線體系,逐步建全環境監測專用儀器設備技術條件與實用性檢測技術規范、監測信息標準和監測標準樣品等方面體系建設。

      (二)推動環境監測科技創新

      開展環境監測基礎理論、測試技術、評價方法、指標體系、表征技術研究,以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污染源監測、總量核算和應急監測等為重點,重點加大應用技術領域的新成果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和轉化力度,促進環境監測網絡“天地一體化”。

      開展農村環境監測指標體系、技術方法與評價體系研究,形成統籌城鄉的環境監測體系;研究區域性生態評價、環境質量評價和流域水環境評價方法;研究環境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制定環境風險級別劃分與評價標準;加強應急監測技術與方法研究,健全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程序規范和技術體系;建立污染源監測評價體系,研究環境質量與污染減排之間的關系。

      開展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與評價考核體系研究。突出重點監測領域、監測項目、監測方法的質量控制技術研究,完善監測要素的質量控制指標體系,逐步實現環境監測全程序質量保證。

      推進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產業化進程,重點加大環境監測專用儀器和設備的創新性研發與轉化,基本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智能化、業務化、現代化、信息化的環境監測技術裝備體系。

      八、推進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建設

      (一)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

      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和保證體系。逐步完善各監測要素的質量控制指標體系,實現環境監測全程序質量控制和保證。加快建立健全相關環境監測活動的質量管理監督體系,加強內、外部監督。“十二五”末,出具監測數據所用的儀器合格率達100%,具有監測能力的環境監測機構的計量認證通過率達100%。

      (二)健全環境標準樣品

      制定環境監測標準樣品發展規劃。重點加強有機標準物質、氣體標準物質、混合標準物質、固體標準樣品、生物標準樣品、海水標準樣品等方面的研制,制定環境監測標準樣品名錄,繼續拓展實物型環境標準樣品。

      九、加強環境監測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一)建立環境監測人才教育基地

      拓展人才教育和培訓途徑,聯合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一批環境監測人才教育、培訓和實習基地。有計劃地遴選一批典型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設環境監測系統的教育基地;強化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技術優勢,建設環境監測系統的培訓基地;結合各省級環境監測中心(站)特色業務,建設環境監測系統實習基地,形成基礎培訓全面覆蓋、特色培訓相互補充的培訓體系。到“十二五”末,主要技術骨干人員輪訓率達到100%,新上崗的技術人員培訓率達到100%。

      (二)推進環境監測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

      大力開展環境監測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培養環境監測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技術骨干,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結構比例,促進人才建設的專業化。加快培養一批與國際水平接軌的尖端人才和業務技術骨干,注重國際高端人才引進,加快培養環境遙感監測技術力量,努力打造一支人員數量充足、結構合理、技術精湛的專業化監測隊伍。充分利用社會科技、儀器設備等監測資源,鼓勵和引導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社會力量為主體的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積極健康發展,使之成為環境監測事業力量的重要補充。“十二五”末監測技術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

      十、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環保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堅定不移地推進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工作。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保廳(局)要成立由主要領導掛帥的“綱要實施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貫徹落實綱要的實施方案,層層分解任務,責任落實到人,資金落實到位,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

      (二)強化協調配合

      發揮全國環境監測的整體合力。協調好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監測機構與監測管理部門、各級監測站3個關系,加強對監測機構的管理和技術指導,理順環境監測的行政管理體制,規范運行機制以及社會監測機構和企業的監測行為。

      (三)拓展投入渠道

      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加大對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和運行保障的投入,將環境監測工作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把環境監測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環境監測事業。

      (四)嚴格監督檢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保廳(局)要積極開展自查,環境保護部對本建設綱要的實施情況進行年度監督檢查,確保各項重點建設任務的組織實施。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日韩精品免费一级视频| 国产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观看|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97精品国产手机|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入口一区|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www.午夜精品|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日韩去日本高清在线| 国产综合内射日韩久|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国美女福利视频午夜精品| 91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夜夜| 国99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9988|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 窝窝午夜看片国产精品人体宴|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2020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尤物yw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coent|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