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10:18:59
十七大報告用了比較大的篇幅系統地闡述環境保護的戰略、思路與措施,筆者認為,十七大報告具有以下4個方面的法治特色,值得認真學習和領會。
一是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環境與資源保護上升到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層次。
環境保護是一個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問題,其解決也需要從這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報告指出:“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從而使環境與資源保護成為一個融經濟工作、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和社會工作于一體的綜合性工作,體現了環境問題的發展性、綜合性及解決措施的系統性和銜接性,把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治工作推到了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工作的主戰場,使各個部門真正切實地共同負起責任來。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治戰略上的創新。
二是報告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納入和諧社會的統籌建設之中,使之和人與人的和諧齊頭并進。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需要照顧各區域和各方面的利益。報告尊重了這一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指出“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種統籌觀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值得指出的是,報告在提及環境問題時,并沒有就環境與資源保護而論環境與資源保護,而是從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統籌來提出解決思路的,立足于如何科學、有效地解決環境與資源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指責過去或者推卸責任。這是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治思路的一個創新。
三是報告在倡導生態文明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任務。
生態文明的建設是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實現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要前提條件。2005年《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在環境保護工作指導思想部分指出要“倡導生態文明,強化環境法治”,提出了“倡導生態文明”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報告則更進一步,不僅確認了生態文明這一概念,而且更進一步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從而把生態文明由單純的消費文明轉化為有利于環境與資源保護的由生產、決策、消費機制來支撐的綜合性文明,把生態文明的建設要求貫穿到了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領域,體現了先進文化在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法治領域的指導性。
四是報告體現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措施的綜合性和系統性。
在新的時期,需要在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加強體制、制度和機制的創新和完善工作。為此,報告指出,要“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環保產業。加大節能環保投入,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新貢獻。”報告提到的“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責任制”、“生態修復”、“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等任務,克服了以前環境與資源保護措施的“單打一”的不足,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治新問題的全面認識,又體現了今后一段時間的環境法治工作重點和突破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如何解決環境與資源問題的現實性和科學性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