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64ku0"></samp>
  • <samp id="64ku0"><tbody id="64ku0"></tbody></samp>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規劃 >>內容詳細

    重點領域和主要任務

    2009-07-31 10:18:40  

      圍繞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標,把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把保障城鄉人民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切實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和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

      (一)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改善水環境質量。

      以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10%為突破口,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加快治理重點流域污染,全面推進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

      1.確保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

      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到2010年,所有城市都要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全國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億噸/日。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要堅持集中和分散相結合,因地制宜,優化布局,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要廠網并舉、管網優先,并與供水、用水、節水和污水再生利用統籌考慮。切實重視污水處理廠的污泥處置,實現污泥穩定化、無害化。加強污水處理廠的監管,所有污水處理廠全部安裝在線監測裝置,實現對污水處理廠運行和排放的實時監控。不斷提高城鎮污水收集的能力和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保證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后的實際處理負荷,在一年內不低于設計能力的60%,三年內不低于設計能力的75%。

      加強工業廢水治理。嚴格執行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重點抓好占工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65%的國控重點企業的廢水達標排放和總量削減。加快淘汰小造紙、小化工、小制革、小印染、小釀造等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重污染企業。進一步強化工業節水工作,制定高耗水行業廢水排放限額標準,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以造紙、釀造、化工、紡織、印染行業為重點,加大污染治理和技術改造力度。在鋼鐵、電力、化工、煤炭等重點行業推廣廢水循環利用,努力實現廢水少排放或零排放。嚴格按照有關標準監測排入城鎮排水系統的工業廢水水質和水量,保證污水處理廠安全運行。

      2.全力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取締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完成地表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和調整工作,確定保護區等級和界限,設立警示標志,關閉二級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普查,編制飲水安全保障規劃和管理辦法及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控制面源污染。嚴格限制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上游建設水污染嚴重的化工、造紙、印染等類企業。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編制地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劃,防治地下水污染。重視對水體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研究和防范。

      健全飲用水水源安全預警制度,制訂突發污染事故的應急預案。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監測和管理體系,每年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至少進行一次水質全分析監測,并及時公布水環境狀況。

      3.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

      堅持不懈地推進“三河三湖”、松花江水污染治理,抓好三峽庫區及其上游、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黃河小浪底庫區及上游的水污染治理。加強長江中下游、珠江及重要界河的水污染防治。落實流域治理目標責任制和省界斷面水質考核制度,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快治理工程建設。統籌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保證江河必須的生態徑流。按照軍地結合原則,繼續開展重點流域和區域中軍隊單位的污水、垃圾治理,改善營區環境質量。加強國際合作,做好黑龍江、鴨綠江、伊犁河等界河的水質監測與治理。

      以沿江沿河的化工企業為重點,全面排查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工業污染源,并建立水質監測定期報告制度,督促其完善治污設施和事故防范措施,杜絕污染隱患。

      (二)削減二氧化硫排放量,防治大氣污染。

      以火電廠建設脫硫設施為重點,確保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0%的目標,遏制酸雨發展。以113個環保重點城市和城市群地區的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為重點,努力改善城市和區域空氣環境質量。   

    專欄3 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名單(共113個)

      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省會城市:石家莊、太原、呼和浩特、沈陽、長春、哈爾濱、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南昌、濟南、鄭州、武漢、長沙、廣州、南寧、??凇⒊啥?、貴陽、昆明、拉薩、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烏魯木齊;

      計劃單列市:大連、青島、寧波、廈門、深圳;

      其他城市:秦皇島、唐山、保定、邯鄲、長治、臨汾、陽泉、大同、包頭、赤峰、鞍山、撫順、本溪、錦州、吉林、牡丹江、齊齊哈爾、大慶、蘇州、南通、連云港、無錫、常州、揚州、徐州、溫州、嘉興、紹興、臺州、湖州、馬鞍山、蕪湖、泉州、九江、煙臺、淄博、泰安、威海、棗莊、濟寧、濰坊、日照、洛陽、安陽、焦作、開封、平頂山、荊州、宜昌、岳陽、湘潭、張家界、株洲、常德、湛江、珠海、汕頭、佛山、中山、韶關、桂林、北海、三亞、柳州、綿陽、攀枝花、瀘州、宜賓、遵義、曲靖、咸陽、延安、寶雞、銅川、金昌、石嘴山、克拉瑪依。

      1.確保實現二氧化硫減排目標。

      實施燃煤電廠脫硫工程。實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重點控制高架源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超過國家二氧化硫排放標準或總量要求的燃煤電廠,必須安裝煙氣脫硫設施。“十一五”期間,加快現役火電機組脫硫設施的建設,使現役火電機組投入運行的脫硫裝機容量達到2.13億千瓦。新(擴)建燃煤電廠除國家規定的特低硫煤坑口電廠外,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并預留脫硝場地。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

      2.綜合改善城市空氣環境質量。

      以顆粒物特別是可吸入顆粒物作為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加快城區工業污染源調整搬遷,集中整治低矮排放污染源,重視解決油煙污染。加強建筑施工及道路運輸環境管理,有效抑制揚塵。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和能源利用效率,大力開展節能活動。因地制宜地發展以熱定電的熱電聯產和集中供熱。在城區內劃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統籌規劃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地區的區域性大氣污染防治,有條件的城市要開展氮氧化物、有機污染物等復合污染問題以及灰霾天氣的研究,逐步開展對臭氧和PM2.5(直徑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顆粒物)等指標的監測,建立光化學煙霧污染預警系統。

      3.加強工業廢氣污染防治。

      以占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65%以上的國控重點污染源為重點,嚴格執行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促使工業廢氣污染源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實現增產不增污。工業爐窯要使用清潔燃燒技術,以細顆粒污染物為重點,嚴格控制煙(粉)塵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開展新一輪的除塵改造,推廣使用高效的布袋除塵設施。繼續抓好煤炭、鋼鐵、有色、石油化工和建材等行業的廢氣污染源控制,對重點工業廢氣污染源實行自動監控。大力推進煤炭洗選工程建設,推廣煤炭清潔燃燒技術。繼續開展氮氧化物控制研究,加快氮氧化物控制技術開發與示范,將氮氧化物納入污染源監測和統計范圍,為實施總量控制創造條件。

      4.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

      大型、特大型城市要把防治機動車尾氣污染作為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機動車排放控制水平,規范在用機動車環保年檢工作。改善油品質量,提高燃油的利用效率。大力開發和使用節能型和清潔燃料汽車,降低機動車污染物排放。

      5.加強噪聲污染控制。

      加強對建筑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噪聲的監管,及時解決噪聲擾民問題。限制機動車在市區鳴笛,對敏感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聲。在大中城市創建安靜小區。

      6.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強化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加大依法實施節能管理的力度,加快節能技術開發、示范和推廣,充分發揮以市場為基礎的節能新機制,努力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核電建設,加快煤層氣開發利用,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強化冶金、建材、化工等產業政策,提高資源利用率,控制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加強農村沼氣建設和城市垃圾填埋氣回收利用,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長速度。繼續實施植樹造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提高森林資源覆蓋率,增加碳匯和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與統計分析。

     ?。ㄈ┛刂乒腆w廢物污染,推進其資源化和無害化。

      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原則,把防治固體廢物污染作為維護人民健康,保障環境安全和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點領域。

      1.實施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工程。

      加快實施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完善危險廢物集中處理收費標準和辦法,建立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處置的全過程環境監督管理體系,基本實現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的安全處置。完成歷史堆存鉻渣無害化處置。

      2.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工程。

      實施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規劃,新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24萬噸/日,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推行垃圾分類,強化垃圾處置設施的環境監管。高度重視垃圾滲濾液的處理,逐步對現有的簡易垃圾處理場進行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消除污染隱患。

      3.推進固體廢物綜合利用。

      重點推進煤矸石、粉煤灰、冶金和化工廢渣、尾礦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到2010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推進建筑垃圾及秸稈、畜禽糞便等綜合利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實現廢舊電子電器的規模化、無害化綜合利用。對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嚴格監管,防止產生二次污染,嚴厲打擊廢物非法進出口。

     ?。ㄋ模┍Wo生態環境,提高生態安全保障水平。

      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以生態功能區劃分為基礎,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力爭使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

      1.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

      在全國生態環境現狀調查的基礎上,依據生態環境敏感性和生態功能重要性編制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科學確定不同區域主導生態功能類型,劃定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指導生態保護工作,為實施環境保護分類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并與全國主體功能區劃規劃銜接協調。

      2.啟動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工作。

      明確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范圍、主導功能和發展方向,按照限制開發區的要求,探索建立生態功能保護區的評價指標體系、管理機制、績效評估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提高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管護能力。

      3.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質量。

      進一步完善自然保護區體系,基本建成類型齊全的自然保護區網絡,使95%以上的典型自然生態系統類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重要自然遺跡劃入自然保護區保護范圍。實現自然保護區建設由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管護能力與建設水平。制定自然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標準,按照相關規劃繼續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90%以上自然保護區有健全的管理機構。初步建成全國自然保護區監測網絡和綜合信息平臺。

      4.加強物種資源保護和安全管理。

      開展物種資源調查。建設物種資源的數據庫、種質庫和基因庫。建設物種資源就地、遷地和離體保護設施。建立物種資源進出口查驗制度,強化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體的生態影響監控、安全防治和應急機制。開展物種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公民保護物種資源的意識。

      5.加強開發建設活動的環境監管。

      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抓好長江上游等流域的水利開發、黃土高原能源礦產開發、東北黑土地開發等重點開發規劃和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控制開發建設中的水土流失。加大生態保護執法力度,打擊破壞生態的違法活動。

      加快建立礦山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推進礦山環境治理,促進新老礦山及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態恢復。強化旅游開發活動的環境保護,加大對旅游區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情況的檢查力度,重點加強對生態敏感區域旅游開發項目的環境監管,開展生態旅游試點示范。

      (五)整治農村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優化農業增長方式。

      1.重點防治土壤污染。

      開展全國土壤污染現狀調查,建立土壤環境質量評價和監測制度,開展污染土壤修復示范。搬遷企業必須做好原廠址土壤修復工作,對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污染超標耕地實行綜合治理;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應依法調整用途。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菜籃子基地的污水灌溉,加大對菜籃子基地的環境管理。

      2.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推動編制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開展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生活垃圾實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理、集中處理;采取分散或相對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種處理方式,因地制宜推進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結合舊村改造、新村建設,美化村莊環境,改善村容村貌。完成1萬個行政村的環境綜合整治,建設2000個環境優美鄉鎮。加大農村企業污染監管和治理力度,禁止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城鎮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農村轉移。

      3.防治農村面源污染。

      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開展農村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的試點、示范。推廣科學施用農藥、化肥,提高農藥、化肥利用效率。推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推廣農業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以沼氣建設為紐帶,合理利用秸稈資源,加強集中式畜禽養殖場污水、糞便綜合利用和處理,提高農戶沼氣普及率。

     ?。┘訌姾Q蟓h境保護,重點控制近岸海域污染和生態破壞。

      以削減陸源污染物排放為重點,以重點海域污染治理為突破口,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提高海洋環境災害應急能力,改善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1.努力削減陸源污染物入海量。

      強化直接排海工業點源控制和管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加快沿海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的建設。強化對污泥和垃圾滲濾液的處置,防止產生二次污染,繼續在沿海地區深入開展禁磷工作。

      2.加快重點海域污染治理。

      深入開展渤海碧海行動,力爭渤海水質有明顯改善。加快編制并實施長江口及毗鄰海域、珠江口及其海域污染治理規劃。以重點海域污染治理帶動海洋環境保護。

      3.防治港口和船舶污染。

      制定并實施船舶污染治理技術政策和治理規劃,針對各類船舶,分別提出安裝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回收設施的技術要求和時限。到2010年,大中型海港都要建設船舶油類、化學品、垃圾、生活污水回收、轉運設施。港口和船舶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要納入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加強對海洋傾廢的監督管理。

      4.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以近岸海域為重點,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岸線、灘涂資源,禁止不合理開發活動,防止灘涂及海水養殖造成的污染。推進海岸防護林建設,恢復和保護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建設一批海洋自然保護區。開展重點海域生物多樣性普查,查清外來物種入侵現狀,對引進外來海洋生物物種實行嚴格管理。

      5.防治海洋環境災害。

      建立跨部門的海上溢油監測與應急體系,提高海上溢油事故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相關涉海部門和所有沿海城市、港口都要制訂溢油應急預案。完善赤潮監測系統,提高早期預警能力,規范赤潮信息管理,建立赤潮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盡可能減少赤潮造成的損失。

      (七)嚴格監管,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以核設施和放射源的安全監管為重點,加強放射性廢物的處理處置能力,全面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管理,確保核與輻射環境安全。

      1.提高核設施建造質量和運行安全水平。

      開發新一代核電廠安全評價技術,改進安全監管方法,提高核電站改造和運行安全監管的有效性。健全民用核安全設備管理的立法,進一步加強對民用核安全設備設計、制造、安裝等活動的管理,提高國產化設備質量。

      2.完善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的管理。

      進一步加強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生產、使用、銷售和進出口的安全許可和監督,完成輻射安全許可證的換發。建設對放射源實施全壽期跟蹤的全國放射源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廢棄放射源的安全收貯。

      3.加快治理放射性污染。

      制定核設施安全退役政策。加快中低放廢物近地表處置場建設。完成國家和省級放射性廢物庫建設。推進核工業遺留放射性廢物治理。開展對鈾礦冶和伴生放射性礦放射性污染現狀調查、評價與污染防治的監督。

      通過示范項目的實施,掌握高放廢物處理技術,積極推進高放廢液固化處理設施的建設。積極開展高放廢物處置地質調查和勘探工作。開展高放廢物處置長期安全研究,確定高放廢物地質處置發展戰略和總體安全目標。

      4.提高電磁輻射污染防治水平。

      建立和完善防治電磁輻射污染的法規和標準,加強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優化電磁場的空間分布,合理布局場源建設,防止人口稠密區的電磁輻射污染。

     ?。ò耍娀芾砟芰ㄔO,提高執法監督水平。

      按照目標與手段相匹配、任務與能力相適應的要求,以監測評估、及時預警、快速反應、科學管理為目標,以自動化、信息化為方向,以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為重點,實施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規劃,積極爭取各級財政投入,努力提高環境管理能力。

      1.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按照隊伍專業化、裝備現代化要求,推進各級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到2010年,80%的縣級環境監測站達到建設標準。

      按照布局科學、數據準確、傳輸及時的要求,建設全國空氣、地表水、近岸海域、輻射、生態環境等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科學、全面、及時地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

      按照動態監控、及時預警、準確計量的要求,建設重點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自動監測系統,實時監控排污狀況。優先建設燃煤電廠在線監測系統。

      2.建設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

      提高環保執法裝備水平,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執法能力建設。到2010年,省、市、縣環保執法隊伍基本達到能力建設標準化要求。加強國家、省和市級核安全與輻射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提高安全監督水平。

      3.建設環境事故應急系統。

      建成國家環境突發事故應急監測網絡及指揮中心,各省、市要建立相應的環境應急指揮系統。國家、省、市以及流域分別配備水、氣環境突發事故應急監測車及儀器設備,重點海港和內河港口配備應急監測船。

      4.提高環境綜合評估能力。

      開展全國污染源普查、飲用水水源地調查、地下水污染現狀調查、土壤污染現狀調查、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調查、重點設施電磁輻射調查和伴生放射性礦物資源開發利用調查。

      加強環境統計能力建設,改革環境統計方法,開展統計季報制度,全面、及時、準確提供環境綜合信息。定期開展環境質量和生態變化評估以及環境經濟核算。

      5.建設“金環工程”。

      建設國家和地方環境保護信息系統。構建環境保護信息基礎網絡平臺,建設國家環境數據信息庫和環境管理決策支持體系,建立高效、便捷的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指揮信息傳輸系統,構筑數字環保,完善信息發布制度,促進環境信息共享。

      6.增強環境科技創新的支撐能力。

      建成一批國家環境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工程技術中心和環境基準實驗室。初步建成國家環境標準樣品研發與生產基地。

      7.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

      加大環保管理干部和技術人員培訓力度,培養高素質環保技術人才。實施資格認證制度,逐步擴大環保技術人員執業資格范圍。加強環保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建設。

     

    專欄4 環境監管能力建設重點內容

      空氣環境質量監測:填平補齊地級市空氣自動監測站。建設農村空氣質量背景站、質量監控點。建成國家酸沉降監測網和沙塵暴監測網。

      水環境質量監測:加強國家地表水自動監測站建設,重點加強省界、國界及入海口實時監測與污染事故預警能力,加強近岸海域監測能力建設。

      環境監測網常規監測:加強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固體廢物、土壤、生態、噪聲、近岸海域等常規監測站的能力。

      輻射環境監測:建設國控輻射自動監測站和核設施實時流出物監測系統。建設核安全監管技術支持系統。

      環境應急監測:配備省級水、氣環境突發事件應急監測車系統以及核污染與輻射應急監測儀器設備。

      縣級基本環境監測:配備實驗室常規儀器,使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縣環境監測站建設達標率分別達到90%、80%、60%

      環境執法監督標準化:省級全部達到一級標準,市(地)級達二級標準的比例不低于90%,區縣級達三級標準的比例不低于70%。

      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國控重點污染源安裝自動監控設備,建立國家、省、市三級監控中心,實施聯網監控管理。完善重點城市監測站污染源監督監測能力。

      環境管理基礎條件:落實環保機構基礎設施和工作條件,建設一批環境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標準樣品研發與生產基地,建設國家環境保護信息系統。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91久久国产精品| 日批日出水久久亚洲精品tv|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影院| 91精品国产网曝事件门| 久9re热这里精品首页|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东北妇女精品BBWBBW|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小说| 日韩午夜高清福利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 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久久这里只精品99re66|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精品无码人妻 |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2020| 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第一人称| 午夜精品不卡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日韩一区三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漫画|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卡一卡二卡三| 国内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无码无片在线观看3D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91大神在线精品视频一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色综合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首页|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