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64ku0"></samp>
  • <samp id="64ku0"><tbody id="64ku0"></tbody></samp>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規劃 >>內容詳細

    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科技發展規劃

    2009-07-31 10:18:32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2006622

      

      一、“十一五”環境形勢與科技需求 

      1.1 當前的環境形勢與特點 

      1.2 環境科技的發展趨勢 

      1.3 “十五”環境科技發展回顧 

      1.4 問題與需求 

      1.4.1 存在問題 

      1.4.2 科技需求 

      二、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規劃目標 

      2.1 指導思想 

      2.2 規劃原則 

      2.3 規劃目標 

      三、重點發展領域與優先主題 

      3.1 水污染防治 

      3.1.1 飲用水安全保障及關鍵支撐技術 

      3.1.2 流域(區域)水污染控制與工程示范 

      3.1.3 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建設 

      3.2 大氣污染防治 

      3.2.1 區域大氣污染現狀、成因與調控技術 

      3.2.2 城市大氣環境問題與控制 

      3.2.3 大氣污染物控制與廢氣治理技術 

      3.3 土壤污染防治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3.3.1 土壤污染與修復技術 

      3.3.2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農村面源污染防治 

      3.3.3 農藥環境安全 

      3.4 固體廢物與化學品污染防治 

      3.4.1 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 

      3.4.2 危險廢物管理、風險控制和處理處置技術 

      3.4.3 化學品環境效應與風險評估技術 

      3.5 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 

      3.5.1 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與建設 

      3.5.2 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系統監測技術 

      3.5.3 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安全支撐技術 

      3.6 核與輻射安全 

      3.6.1 核設施安全風險評價與控制研究 

      3.6.2 輻射環境與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研究 

      3.6.3 輻射源安全技術研究 

      3.7 環境綜合管理關鍵科學技術支撐 

      3.7.1 污染物排放總量統計與核定技術 

      3.7.2 環境監管與應急預警體系 

      3.7.3 環境監測與信息管理 

      3.7.4 環境基準與標準 

      3.7.5 環境政策與法規 

      3.7.6 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保障體系 

      3.7.7 城市環境管理及對策 

      3.8 基于循環經濟的污染防治技術 

      3.8.1 靜脈產業污染防控和資源化技術 

      3.8.2 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技術 

      3.8.3 污染物總量物質流分析和控制途徑 

      3.8.4 資源循環對污染物總量的影響機制及污染控制技術經濟政策 

      3.9 環境與健康 

      3.9.1 環境污染與健康危害 

      3.9.2 污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機理與識別技術 

      3.10 區域與全球環境問題 

      3.10.1 全球環境變化影響的適應技術與對策 

      3.10.2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技術及對策 

      四、加強環境科技基礎能力建設 

      4.1 提高環境科技實驗研究能力 

      4.2 提高環境基礎觀測能力 

      4.3 建立完善環保科普基地 

      4.4 建設國家環境科技資源信息共享平臺 

      五、保障措施 

      5.1 加強環境科技管理 

      5.2 優先主題的分解落實 

      5.2.1 優先主題的分類原則 

      5.2.2 優先主題的計劃方案 

      5.3 以體制創新和機制轉變推進規劃的實施 

      5.4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 

      5.5 促進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廣轉化 

      5.6 加強環境科技普及與教育 

      六、經費預算 
       
      未來5~15年,甚至更長時間內,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與脅迫影響將日益嚴峻。面對這一重大挑戰,必須深入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全面落實《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基礎上,明確未來環境科技發展的總體戰略,從前瞻性、戰略性、全局性高度對環境科技的發展認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學規劃,使環境科技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要求,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一、“十一五”環境形勢與科技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后的關鍵時期,構建發展與環境的新型關系,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的重要目標。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的召開,預示著全國環保工作已進入了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按照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實現三個轉變,是“十一五”環境科技發展的首要任務。

      1.1 當前的環境形勢與特點

      當前,我國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生態環境已進入大范圍生態退化和復合性環境污染的新階段。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我國生態與環境問題無論在類型、規模、結構、性質以及影響程度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

      (1)環境與資源約束瓶頸加大,環境污染呈加劇蔓延趨勢。能源、資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強度高,全國范圍內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過環境承載能力。污染與破壞已從陸地蔓延到近海,從地表延伸到地下,從單一污染發展到復合污染。工業結構性污染呈現不同空間尺度的梯度性轉移和變化;在一些重要經濟區域和流域形成了點、線、面源污染共存,生活、生產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物交織,水、氣、土污染交互影響的復雜態勢,核與輻射環境安全存在隱患。

      (2)新污染物質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逐步顯現。一些新型污染物質如抗生素、內分泌干擾物、藻類毒素、殺蟲劑氧化副產物等對生態系統、食品安全、人體健康等,存在著更大的風險和更久遠、更難以預料的潛在影響,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危害加重。

      (3)生態與環境問題變得更加復雜、風險更加巨大。一系列重大環境問題,如湖泊與近岸海域水體富營養化,區域酸沉降與城市大氣復合污染,土壤與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區域(流域)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外來物種入侵和遺傳資源流失,以及突發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等,越來越多地危及社會穩定與環境。

      (4)環境問題成為新的外交熱點。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過程中,資源與環境的國際貿易爭端與摩擦不斷加劇,履行國家環境義務、改善全球環境質量、保障國家資源供給、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等,已成為國家外交事務的新熱點和基本內容之一。

      1.2 環境科技的發展趨勢

      進入新世紀,國際國內環境科技的發展呈現以下特點:

      (1)研究手段更加先進。環境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與相互轉化更加迅速。以長期連續觀測、探測和實驗資料的積累與分析為基礎,環境科學諸多前沿研究與高新技術的發展融為一體,新興學科不斷涌現。

      (2)研發與應用結合更加緊密。圍繞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到消化吸收再創新,環境科技在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究與成果應用轉化等縱深層面同時展開,研發與應用結合更加緊密。一批本屬于基礎研究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納米材料等,在研究初期就快速進入環境應用研究領域。

      (3)研究視野更加開闊。環境科學已由傳統的單一關注污染物質的環境效應和生態影響研究,轉為更加關注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關注人類生產方式的轉變,關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關系、人與自然等人類社會發展的協調與和諧問題等,環境科技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導向作用愈加顯現。

      (4)國際合作主題更加突出。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國家水域、臭氧層損耗、土地退化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一系列重大環境問題,已成為當前及今后世界各國環境科技合作與交流的主題和基點。

      1.3 “十五”環境科技發展回顧

      “十五”以來,國家在重大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組織實施了一批重要項目,取得了一定成績,主要體現在:

      (1)持續支持基礎研究,科學揭示關鍵環境問題

      “十五”期間,國家先后啟動了《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環境安全、演變趨勢與控制原理》、《長江、珠江三角洲地區土壤和大氣環境質量變化規律與調控原理》、《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污染形成機理與生態修復研究》、《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變化、可持續利用與區域生態安全》等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有效闡明了上述區域典型污染物的變化機理,科學揭示了某些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和污染規律,顯著提高了部分前沿科學基礎問題的認識水平。

      (2)重視重要技術研發,充分鼓勵集成創新與應用示范

      “十五”期間,國家先后組織實施了《環境污染防治技術》主題、《水污染控制技術與治理工程》等高新技術領域(863)專項。實施了鍋爐燃煤污染控制、汽車尾氣監測技術、生活垃圾生態填埋技術、湖泊水源地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河網區面源污染控制、重污染底泥疏浚、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等技術創新和工程示范。通過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初步掌握了一批先進生產工藝和關鍵裝備制造技術,開發了一批重要技術產品,發明了一批污染治理專利技術,提高了燃煤、機動車尾氣、污水治理、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等污染控制能力,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推進了我國部分區域(流域)污染控制與環境質量的有效改善。

      (3)關注環境熱點,為國家環境管理提供決策支持

      “十五”期間,國家先后組織實施了《重大環境問題對策與關鍵支撐技術研究》、《全球環境變化對策與支撐技術研究》、《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及生態經濟系統重建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中國可持續發展信息共享系統的研究開發》等一批重點攻關項目。其研究成果為完善國家環境法規政策、強化國家宏觀環境管理、參與國家可持續發展綜合決策、確立國際履約談判基本立場、提高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控制能力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1.4 問題與需求

      1.4.1 存在問題

      當前,我國的環境保護面臨著三大矛盾: 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與增長方式轉變緩慢的矛盾突出,協調經濟與環境關系的難度越來越大;人民群眾改善環境的迫切性與環境治理長期性的矛盾突出,環境問題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焦點”問題;污染形勢日益嚴峻與國際環保要求越來越高的矛盾突出。“十五”環境科技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面對世界環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面對我國環境保護存在的矛盾,環境科技在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緩解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瓶頸制約,促進全面協調可

    會員驗證

    提交關閉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 日韩高清在线二区|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色噜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99久热只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17|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线视频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思思久久99热免费精品6| 日韩高清在线日韩大片观看网址|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又紧又大又爽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亚洲色婷婷99久久精品 | 久久亚洲精品高潮综合色a片|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成人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亚洲|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专区第1集 | 日韩A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年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尤物|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香蕉事 | 国产精品白嫩在线观看|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午夜更新|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a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日韩午夜理论免费TV影院| 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久久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