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觀在黃河,黃河魅力在河口。站在黃河入海口生態旅游區的遠望臺上,東營市委書記姜杰感慨而堅定地說:“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重要位置,東營必須借鑒世界大河三角洲開發的經驗教訓,摒棄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模式,尊重自然、隨順自然,創建一座生態文明的典范城市。”
姜杰明確提出:“社會發展到今天,城市以基礎設施齊全為‘酒旗風’的招商引資引智招牌已成過去時,現在大家比的是生態、環境,誰的生態環境更自然、更宜居、更優良,誰將成為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領航者。”
從改造自然到敬畏自然 獲“東方濕地 之城”美譽
上世紀70到90年代,黃河下游先后22年出現斷流,造成黃河口濕地大面積退化萎縮,濕地質量和生態功能嚴重下降,使得土地堿化、沙化嚴重。東營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李壽凱說:環境的變化讓東營人在反思中明白了一個大道理——人類是依賴自然而生存的,只有以自然為本,尊重自然、隨順自然,才會有我們的生存與發展。
東營人確立了“生態立市”的發展新理念,從恢復濕地生態入手,投資22億元實施百萬畝濕地修復工程,目前已修復38萬畝;啟動實施了投資28億元的11處生態林場建設試點;全面構筑水網水系,開挖了31.4公里的兩條生態河道。
鳥類與植物是生態最權威的鑒定者。目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鳥類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296種,數量由200萬只增加到600萬只,東方白鸛、丹頂鶴、黑嘴鷗等三種珍稀瀕危鳥類種群數量分別占全球的11.7%、15.2%和18.8%。種子植物發展到393種,成為中國沿海地區最大的海灘自然植被區。被評為國家級示范自然保護區、全國優秀自然保護區。“東方濕地之城”的美譽戴到了東營頭上。
從依賴自然到取法自然 著力打造 北方魚米之鄉
驅車行駛在黃河口附近的東營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一個個百畝方塘整齊排列,更遠處則是一片片荒灘草甸,一望無際。
海參已進入冬眠,但在海躍水產養殖公司的室內育苗車間,自育海參苗已經有小手指般大小。
海躍水產公司的母公司是一家鹽化工企業,公司董事長寧魯光介紹,引進來的海水經過沉淀凈化后首先進入海參養殖池塘,隨著海水鹵度逐漸增大,逐步養殖蝦蟹、鹵蟲等,到最后鹽度較大、體積較小的養殖尾水則進入鹽場,制取原鹽以及提取溴鉀鎂等。一舉多得,漁業養殖有了污水處理廠,尾水不再直排污染大海;鹽化企業無需過量開采地下鹵水資源,還更高效地利用了空間,帶來極高的經濟效益。
從改造自然為我所用到取法自然合理使用,東營人開始懂得珍惜自然。目前,東營市大閘蟹養殖達到80萬畝,海參養殖達到16.5萬畝,奶牛存欄達到6.7萬頭,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能力達到20萬噸,正在實施過億元的種養殖項目30個。泰國正大集團投資20億元的現代農業科技生態園開工建設,將逐步實現100萬頭生豬產業鏈及100萬畝現代農業建設項目的規模。今年,東營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從“立足于有”到“立足于優” 荒堿灘涂 變身生態漁業區
墾利東部濱海有30余萬畝的荒堿灘涂,論證能上什么項目曾經一波三折。有投資十多億元的幾個鹽化工項目找上門來,但有關部門考察得知這些鹽化工項目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污染,斷然拒之門外。最終,市里在此斥資17億元,興建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
在河口區新戶鎮的臨海灘涂,一座座高大的風電塔矗立在碧波蕩漾的海上,蔚為壯觀。據介紹,河口風電廠目前裝機容量達到40萬千瓦,成為我省最大的風力發電廠。在東營,高水平風電、太陽能發電、新能源汽車是重點發展領域。去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命名東營市為“清潔技術與新能源產品國際示范城市”。
東營立市之初工業項目奇缺,只要是“拉”來的項目不分青紅皂白都能落地,圍繞石油資源,中心城區周圍曾經有近百家化工企業,排出的氣味令居民苦不堪言。確立了打造生態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標后,東營市決定把所有化工企業遷出中心城區。
從當初的“立足于有”到現在的“立足于優”,東營不斷提高項目落地門檻,凡是對生態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投資再大、掙錢再多堅決不要,實現由傳統工業發展立市模式到生態綠色產業立市的質的轉變。(大眾日報記者 姜國樂 魏東)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