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我國資源富集區和戰略能源接替區,也是欠發達地區,環境承載能力十分脆弱,因此,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新疆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首批國家級開發區,實行了沿海開發區的體制、政策,融入了新疆獨特的資源、區位和人文優勢。作為自治區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園區試點,不僅承擔著體制創新、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生態環保、資源集約利用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引領示范,也承擔了引領烏魯木齊市乃至新疆經濟的發展重任。經過多年發展,探索走出了具有西部特色的開發區發展之路,成為西部地區最具競爭力和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十一五”時期,開發區在主要經濟指標保持60%以上增長的同時,發展方式有了較大轉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增加值取水量、增加值COD、增加值SO2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分別累計下降了89%、90%、83.3%、90.8%和83.3%,僅相當于國家生態工業園區標準的36%、54.3%、67%、81%和40%,工業用水循環利用率從20%提高到6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從10%提高到85%,達到國家生態工業園標準。
“十一五”舉措
建立獨特的組織構架。由管委會主任擔任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組長,管委會分管領導兼任辦公室主任,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由經貿發展局、市政環保局和建設發展局3個承擔重要任務的部門組成,部門一把手擔任辦公室副主任。充分發揮派出機構作用,將質量技術監督局、工商局等垂管部門納入領導小組辦公室組成單位,與其他職能部門一起承擔工作任務。由于職責明確,分工到位,部門間形成了聯動,環環相扣,做到無縫銜接。
強化統計、考核和監管。實施差別化管理,對重點用能企業實行月度動態監控,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納入季度監測范圍。建立涵蓋管理體系、經濟效益、資源利用、環境質量、基礎設施等一系列較為完備的考核體系。建立一、二級目標分解監測體系。延伸指標內容,增設土地集約利用、公共辦公系統節能、建筑節能3大類指標,涉及容積率、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率、人均能耗下降率、空調系統節電率、照明系統節電率、其它用電設備節電率、車輛節能率、辦公系統節水率、建筑總能耗下降率、大型公共建筑總能耗、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節水器具普及率、現有住宅節水器具普及率達70%等。實施一、二級分類考核,嚴格落實“一票否決制”。實施建設項目環境預審及“三同時”管理制度,加強對重點企業節能減排指導、監測等工作,實施環境監察標準化。
狠抓項目引進、審批和管理。調整招商思路,由引資向選資和擇資轉變,按產業規劃和項目控制指標,圍繞冶金、風電等主導產業進行配套招商,引進循環產業鏈和生產型服務產業項目,按規劃、分區域組織項目落地。建立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綠地率等控制標準,嚴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入區。加強項目引進后續管理和監督,建立企業設備使用檔案,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和項目產出率。嚴把環保審批關,實施強制性污染物排放濃度和總量管理。實施區域環境動態監測,強化環境保護與管理。編寫環境報告書,大力實施重點節能工程項目,在狠抓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工作同時,不斷推進建筑、供熱、交通、公共領域循環經濟工作。“十一五”時期,共審批建設項目217件,驗收項目47件,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和“三同時”驗收合格率均達到100%;組織完成了噪聲治理、煙塵處理、污水處理、水循環處理等32個重點項目,拆除零散燃煤鍋爐340臺。
建立政策資金保障體系。先后制定出臺了《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促進辦法(試行)》、《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促進暫行辦法》、《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化管理辦法(暫行)》、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考核體系實施方案(修訂)》等一系列促進政策和配套文件。收集匯編國家及自治區相關政策,用于指導管理部門和企業日常管理工作。設立1000萬元專項基金用于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重點開展工程建設、技術改造、清潔生產審核、ISO14000環境管理及培訓宣傳等。“十一五”期間,清潔生產審核工作取得零的突破,企業數達到27家,同時有34家企業獲得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保投資占G DP比重達到2.6%,高出國家1.5%標準1.1個百分點,企業累計環保投資近10億元,其中2010年企業環保投資3.6億元,是2006年的17倍。
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基于產業發展現狀,分析產業間、產業內部共生、代謝關系,形成以電氣機械、塑料制品、金屬制品為主導產業,以模具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食品飲料、電子元器件制造為關聯產業的工業循環經濟模式構架。以大企業“三廢”為原料,生產適銷對路產品,加強產業鏈各節點關聯,構建企業間循環,實現企業內部循環,引導企業參與社會循環,實現“三廢”企業間、企業內部及與社會共生循環發展。
做好節能技術和產品推廣。積極引導企業實施節能技術和產品研發,重點實施了6MW以上大功率風電機組、節煤固硫除塵濃縮液煤炭添加劑、高層建筑中水回用裝置和污水處理器技術升級、冷卻塔水循環系統工程及動態平衡裝置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加強新產品、新技術推廣,先后將熱泵循環利用、番茄清洗用水節水、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熱源污水循環改造、熱源引風機冷卻水回收、供熱系統智能控制節能改造、太陽能變頻揚水設備及系統、離網型風光互補發電設備及系統等產品和技術推向市場。加強節能宣傳和培訓。在轄區主街道懸掛宣傳橫幅、張貼宣傳畫和標語、發放宣傳單,印發《生活節能知識手冊》和《全民節能減排手冊》宣傳冊。舉辦節能減排知識競賽,開辟“節能減排進行時”專欄,專題報道典型企業案例,營造以政府示范、企業為主、居民參與的良好節能氛圍。舉辦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知識培訓班,邀請自治區節能專家為機關和企業講解節能基礎知識和節能新技術,打造企業技術服務平臺。
“十二五”展望
中央召開的新疆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和人均基本公共服務達到西部地區平均水平,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高。新疆迎來了大建設、大開放、大發展的新機遇。為充分發揮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先行先試和引領帶動作用,2011年1月2日,經自治區黨委批準開發區和頭屯河區實行區政合一。區政合一,不僅能夠發揮國家級開發區體制機制和行政區服務管理優勢,而且在更廣闊的區域里探索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推進工業園區轉型升級,構筑更加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競爭優勢。
加快循環經濟建設步伐,加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開發區(頭屯河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和根本途徑。按照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建設和構建“新經濟平臺”要求,為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在未來5年中,要重點實現以下幾方面突破:
健全制度與管理保障體系。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政策引導,持續優化體制和政策環境。在投資政策和項目選擇上,對投資方向的鼓勵和限制上,向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方向傾斜。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考核評價制度,將生態環境損失、資源損耗代價、污染物減排等指標納入評價指標。完善統計平臺制度,建立健全涵蓋全社會的能源生產、流通、消費、區域間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統計指標體系與調查體系。制定循環經濟發展動態推進計劃,并按計劃執行情況和環境變化進行調整和修訂。積極創新管理體制,建立利益分配機制、價格形成機制、社會運行機制、生態環境價值評價等機制有機結合、協調聯動的管理系統,使循環經濟發展思路明確、管理科學、有章可循。
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產業鏈。依托核心企業,加強企業間、行業間、園區間、產業間的鏈接,構建產業復合體系,形成多元化循環型產業鏈,如發展新工藝,加強爐渣、酒糟、廢酵母等廢棄物回收利用,加強包裝材料、塑料制品與工程建材等行業的耦合鏈接;發展節能技術、新型墻體材料,加強電力、冶金、電子信息等行業的耦合鏈接;強化環保、化工、建筑、污水處理、電力、建材、新能源等行業耦合;大力發展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發展,提高金融、物流等現代服務產業比重,提高制造業相互滲透和相互關聯度。構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產業明晰的生態工業網絡體系,實現廢物交換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推動區域生態化轉型。
強化能源控制與管理。對企業入駐實行嚴格的能耗準入管理,嚴格限制新開工高耗能項目。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加大節能監督檢查力度。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能源平衡測試和節能專項檢查等指導工作,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加強對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推進重點用能企業節能工作的開展。制訂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方案,嚴格實施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提高水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推廣噴灌、微灌、滴灌等方式進行綠化灌溉,提高綠化用水中的中水比率。統籌安排各行各業用地,優化建設用地布局。深入挖潛,加大對閑置土地處置力度,盤活現有建設用地。制定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處置方案,建立危險廢棄物處理站。建立和完善生活廢棄物分類、收集和處理系統,做好廢紙、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廢舊金屬、廢舊塑料、建筑廢料等的回收利用。
完善政策支撐體系。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形成更為完善的產業發展促進體系,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的補貼、投融資、價格等政策機制,鼓勵和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大力推行循環型經濟模式。制定資源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明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定垃圾處理、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治理的監督管理辦法。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業市場準入標準和退出機制,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制定循環經濟技術實施條例,整合技術導向目錄以及國家鼓勵發展的節能、節水、環保裝備目錄。
加強統計監測和標準化體系建設。加強動態統計、監測與分析,建立建筑、公共辦公系統和民用統計數據。啟動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工作,加強與標準化研究部門的合作,搭建循化經濟標準化框架,以標準化建設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做好國家循化經濟標準的宣貫工作,把循環標準作為通向新技術與市場的橋梁和通道,倡導企業參與循環經濟標準制定,提升企業發展水平。建立循環經濟標準化服務平臺,及時獲取和公布動態信息,搭建具有區域特色的信息交換平臺。
力促循環經濟技術推廣應用。加強科學技術特別是基礎科學的研究,以新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產業技術含量和檔次,增強科技增強對循環經濟的支撐作用。搭建政府、企業、中介組織、金融機構為一體的循環經濟技術研發投入體系,破解資金對循環經濟技術研究的桎梏。加快建立產學研為一體的技術研發體系,構建技術咨詢服務網絡,指導企業節能規劃、能源審計、合同能源管理、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等工作。
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重新審視循環經濟發展成果,與低碳經濟有機結合,拓展發展的領域和道路,在更高層面和更廣領域推進經濟的協調可持續發展。調整能源結構,多舉措降低使用成本,提高使用效率,減少初級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力推廣成熟能源技術,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技術能源利用效率并舉,發展低碳產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用地空間,采用立體、分層的綠植和草皮、灌木、喬木相結合的辦法,提高綠地率,增加碳匯能力。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藍圖。制定與“十二五”規劃相銜接的低碳經濟發展實施方案和行動路線圖,嘗試建立低碳排放技術示范區,以裝備制造為核心,創建新疆低碳經濟裝備制造中心。積極開展清潔發展機制互惠交易,嘗試建立碳金融公司。發揮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公眾等主體作用,形成整體合力,努力打造新疆低碳經濟先行區。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