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2010年3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這標志著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開始由先期探索階段轉入全面加快發展的新階段,試驗區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和凸現。從此,推動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8月份,全省循環經濟大會召開,正式吹響了奮力打造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品牌,推動全省循環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的號角。
2010年,我省堅持區域規模整體開發、多產業聯動;堅持以產業園區為載體、集群化發展;堅持多領域推動、全方位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早在年初,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便研究提出和編制完成德令哈鹽化綜合開發利用、金屬鈉、磷酸鐵鋰動力電池、鎂鋰合金、太陽能熱發電等100個循環經濟產業化項目建議書,完成天然氣-煤化-鹽化綜合利用一體化、10萬噸已內酰胺、1萬噸金屬鈣等30個重點產業化項目可研編制工作。全面啟動了《天峻工業園規劃》及天然氣-煤化-能源一體化等20個規劃、項目編制工作。按照“千人百天”攻堅計劃要求,著力對基礎設施、市政建設、基層政權、農牧水利、地質勘察、科技攻關、產業化、交通、環境保護與節能降耗等八大類藏區項目,共計115項規劃、268項可研和349項建設方案開展前期項目攻堅。為爭取國家投資和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項目工作基礎。
前期工作是基礎,投資融資是關鍵。在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動下,9月21日,青海省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項目對接暨471億元銀企合作簽約儀式在西寧舉行。這次金融機構支持柴達木循環經濟發展項目,對促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又好又快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時,海西州圍繞《總體規劃》重點整理、篩選、推介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煤化工、冶金、能源、建材及農牧業產業化等七大類項目117個。通過“澳洲推介會”、“杭推會”、“青洽會”等活動,成功對接和簽約化工、能源、農牧、建材等7大類項目50個,其中省外簽約項目45個,簽約金額461億元,引進了中鹽集團、華電集團、宜化集團、振聲集團、澳洲雄獅集團等企業參與試驗區開發建設。到目前,23個項目已經開工建設;17個項目進入前期工作,其中7個項目已于年內開工建設。
7月,在柴達木盆地的萬丈鹽橋東側,依托提鎂技術與設備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標志性工程――青海鹽湖集團金屬鎂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
這個項目是立足察爾汗鹽湖并依托柴達木盆地豐富的礦產資源,以金屬鎂為核心、以鈉利用為副線、以氯氣平衡為前提,以煤炭為支撐、以天然氣為輔助,在鹽湖地區構筑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鹽化工、煤基化工、天然氣化工、有色金屬冶金多產業間融合發展。項目總投資約600億元,全部建成后可實現產值400多億元,啟動項目總投資約200億元,建成后可實現產值約100億元。這個項目對于促進鹽化工、煤化工、天然氣化工、有色金屬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加快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推動全省循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0月,由青海鹽湖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施的“100萬噸鉀肥產品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工程”在察爾汗湖湖上正式投料試車。這一項目的建成首次實現了鹽湖資源與天然氣資源、煤碳資源的有效結合,標志著鹽湖資源開發由單一的鉀鹽生產向鉀堿結合和無機化工向有機化工轉換。
金屬鎂一體化項目和100萬噸鉀肥產品綜合利用項目一期工程開工,是2010年我省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一系列舉措中的一對亮點。馬蹄聲震擊大地。2010年,按照轉方式、優結構、擴總量、增投資的發展要求,柴達木盆地共實施重點循環經濟產業項目28個。其中,青海鹽湖集團鹽湖綜合利用項目二期等8個續建項目全部復工建設,青海鹽湖集團鎂鈉資源綜合利用啟動工程、西部鎂業10萬噸高純氫鎂、中鹽集團德令哈40萬噸聚氯乙烯等8個項目開工建設,湖北宜化集團德令哈氯堿化工及熱電聯產項目等5個項目抓緊開展項目可研、環評、安評編制、報批等工作,5萬噸活性氧化鋅、太陽能熱發電等7個招商項目進入了前期工作階段。
同樣,剛剛過去的一年,柴達木在新能源、工業、環境保護、交通等方面取取得了重大突破:年內,柴達木共有太陽能光伏、光熱及風能合作開發項目45項,總投資1735.88億元,總裝機容量7378.6兆瓦。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8.12億元,為打造西部能源重地奠定了基礎。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36.54億元,同比增長20.5%。全地區完成工業銷售產值420.58億元,同比增長42.6%,產銷率90.85%。11月份,全地區完成工業增加值30.04億元,同比增長44.3%;截至10月底,完成二氧化硫減排1985.5噸,完成減排目標的159%;完成化學需氧量削減897.71噸,完成減排目標的118%。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輝煌2010年,令人振奮。建設高原區域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正逢其時;努力打造具有青海特點的循環經濟品牌,時不我待。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