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理論服務于經濟實踐,新的經濟實踐必然要求新的經濟理論作指針。21世紀以來,循環經濟將會成為一種主流。而循環經濟發展必然要求經濟理論有新的創新,以服務并指導循環經濟的實踐。筆者認為,循環經濟學應有如下四點創新:
一、循環經濟要求經濟學研究變“經濟人”假設前提為“社會生態人”假設前提。“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其基本涵義為:理性的人從事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但循環經濟的實踐不是要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求將追求社會利益及生態利益的最大化作為基本價值追求。所以,循環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經濟學應將“經濟人”假設變為“社會生態人”假設,也就是應將注重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最大化的個體作為分析問題的一切天然前提。在循環經濟理論中,這種客觀存在的“經濟人”是被改造的對象,也是被約束的對象,而不是將其作為理論分析的天然邏輯前提。循環經濟理論就是要改變以前滿足“經濟人”需求為目標的經濟學,它滿足的是“社會生態人”的目標需求。
二、循環經濟要求經濟學進一步拓展資源稀缺性的概念。稀缺性也是西方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前提,但這種稀缺性更多是注重財富和資源的稀缺,而缺少環境生態的稀缺性。環境生態在以往的經濟學理論中,往往是作為一個非稀缺性的概念隱含在分析中的。所以,這種稀缺性的范疇是不符合循環經濟本質的。循環經濟要求將稀缺性拓展到一切領域,既包括財富資源領域,也要包括環境生態領域,包括空氣、水資源,等等。但若將一切資源都納入到稀缺性中,這就對市場價格萬能論提出了挑戰。因為既然所有資源都是稀缺的,那么,所謂的替代只不過是人類用一種稀缺資源代替另一種稀缺資源,這對人類長期發展和總體發展而言,仍然意味著資源總量的減少,仍然意味著一種不好的發展,仍然意味著人類的發展最終導致地球資源的衰竭而毀滅。
三、循環經濟要求微觀經濟學重構新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在個人消費效用方面,應將環境生態消費效用納入到分析框架中。同時,在個人消費品選擇方面,也應將環境生態產品列入到個人收入預算均衡分析中。另外,個人將不再以消費效用最大化為追求目標,而是追求合理消費效用,使節儉成為一種理性選擇。在企業生產決策中,邊際成本應包括社會生態成本等,邊際收益也應包括社會生態收益等。企業的最優決策法則應是:邊際社會收益=邊際社會成本,而不是:邊際收益=邊際成本。總之,在新建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分析框架中,成本不僅僅考慮經濟方面的損失,而是考慮社會總體的損失,包括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損失等;收益也不僅僅考慮經濟方面的收益,而是考慮社會總體的收益,包括生態環境等方面的收益等。另外,企業組織理論,也需要考慮循環經濟的需要。
四、循環經濟需要創新宏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首先,GDP將不應是主要的分析工具和衡量經濟發展的主要指標。傳統宏觀經濟學以國民收入核算為中心,而循環經濟將要求以國民幸福核算為整個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其次,經濟周期理論應讓位于公民滿意度波動理論和社會和諧理論。第三,在政府調控方面,凱恩斯主義和自由主義都將不再適用。第四,失業問題應成為一個需要重要考慮的問題。低工資、高就業可能會成為循環經濟條件下一種選擇。第五,金融系統應受到更嚴格的管制,信貸擴張應受到限制。第六,國家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應更注重促進環保休閑產業的發展以及相應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第七,人力資源開發應成為重點問題。第八,更注重社會事業的發展。醫療、教育、衛生等行業將得到充分發展。第九,縮小貧富差距將成為一個重點問題。第十,和諧發展將成為建設城鄉關系的主題。十一,制度建設將要求社會公平與社會效率的有機統一。也就是在循環經濟條件下,效率不再僅僅是指經濟效率,而是更加強調社會效率。十二,循環經濟要求社會經濟發展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設。
(作者系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