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黨中央關于“十二五”規劃56條建議中的一條。在這條建議中明確提出“開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這五大類技術是支撐循環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也是實現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的技術保障。
提出開發應用源頭減量技術、循環利用技術、再制造技術、零排放技術和產業鏈接技術,完全符合循環經濟理念和3R原則,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實踐深化的重要成果。發展循環經濟,是在技術創新支撐下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沒有技術支撐,也就沒有循環經濟模式的形成,更談不上循環經濟產業化發展。由此可知,普遍開發應用五大類技術,是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的推動力。
提高資源產出效率,是發展循環經濟最直觀的經濟目標。廣義而言,生產、流通、消費領域的各個環節,無一例外存在資源利用效率的問題。當今社會,任何一個經濟模式都把技術創新作為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的重要手段。幾年來,各個領域的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工作證明,開發應用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五大類技術,是循環經濟在經濟社會各種生產、流通、消費領域所有環節有效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的有效手段。
與以往經歷相比,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冶金行業針對開礦業實物勞動生產率低,伴生資源得不到回收利用,曾經將發動群眾大搞“小改小革”與重點項目實施技術改造相結合,作為提高采礦回采率、降低出礦分化率、提高選礦和冶煉回收率,以及大搞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的重大舉措,實現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的目的。但是,由于發展方式是典型的線性方式,技術是單一的,資源產出效率提高的幅度很有限。循環經濟模式的五大類技術,是新型發展方式的技術內涵,具有循環經濟理念元素,也有循環經濟實踐基礎。雖然五大類技術中不可能每項技術都是先進的,但是已經應用并產生實際效果的各項技術,都是較為成熟適用的技術。尤其是鏈接技術,更具有獨特的創新屬性。它是使原料得以回收利用,產業鏈中頭尾得以閉合的技術。這類技術承載著產業鏈在延伸中閉合的功能。
普遍開發應用循環經濟這五大類技術,是我國循環經濟實踐的產物。五大類技術普遍開發應用的廣泛程度,是形成循環經濟產業的“抓手”。雖然由于開發應用某項技術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適用性,提高資源產出效率的集中點各有不同,但是每一項技術的開發應用所帶來的效果,多數情況下并不是單一的。比如源頭減量技術的開發應用,必然在前端資源投入總量上取得明顯效果,這是這項技術的主要成果。但是在減量效果的帶動和影響下,排放也好,能源消耗也好,都會隨之下降。再比如循環利用技術的開發應用,由于可利用資源得到有效循環使用,伴隨而至的也將產生減少投入、節能減排等效果。由此可見,循環經濟的五大類技術,從技術性能和定位上可以分為源頭減量、零排放等等,但給循環經濟具體項目帶來的效果,往往是一舉多得的。
企業是循環經濟發展的主體,也是五大類技術開發應用的主體。循環經濟的生存發展,要有投入也要有產出。因為循環經濟最基本屬性是經濟。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加大對循環經濟的資金投入,應該集中用于五大類技術在具體循環經濟項目上的開發應用。凡是這樣做的企業,循環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很顯著。山東東營方圓有色集團,是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前幾年連續投資近4個億,將一項由科研設計單位研制成功放置多年未能產業化的銅熔煉底吹技術進行開發應用并取得成功,開啟了世界銅熔煉技術先河。在實現金銀等貴金屬高回收率資源綜合利用重大成果的同時,還實現了無碳熔煉,節能減排。
在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遵循在開發中應用在應用中開發的原則,普遍推廣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五大類技術,是實現大力發展經濟的必由之路,科學發展之路,產業化不斷壯大之路。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