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道,廣西某地一少數民族有個習俗,要在過節這天去小溪中打魚,不能用漁網,每次不多打,夠一家人吃就可以。因為只有這樣,河里才會總有魚,大家才會年年有魚吃。這一習俗蘊含非常深刻的哲理,就是我們只有和環境友好相處,才能長期利用環境來為自己服務。竭澤而漁,最終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11月23日,市委書記谷春立在市委召開的全市領導干部循環經濟報告會上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兩型”社會,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兩型”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是我市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的一個原則和方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當粗放的發展模式給環境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當我們所賴以生存發展的資源變得越來越少的時候,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珍惜有限的資源,就成為當今我們面臨的一個最重大的課題。
鞍山從本質上看還是一個資源型城市,豐富的鐵礦、菱鎂礦、滑石、玉石等,都是鞍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資源。但這些資源短期內都是不可再生的,消耗一點就減少一點。不僅如此,大量消耗資源也會增加環境壓力,植被破壞所引發的土地沙化、風沙天氣等,都是自然環境的反作用力。
生產需要消耗資源,但循環經濟可以節省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一要靠政策引導,二要靠生產經營主體的積極主動。目前,我市已經有了限制落后產能、發展新型產業的規劃,并在政策上制定了相應的限制或鼓勵措施。今后,如何按照循環經濟要求去組織實施,將是貫穿即將開始的“十二五”規劃始終的一條主線。
在消費領域有“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之說,但在保護和利用資源方面則剛好相反,現在節省的資源將使我們的子孫后代有地耕、有飯吃。這在道理上并不難理解,只是做起來不太容易。因為在經濟社會中,對金錢物欲的追求往往會讓人短視,無視長遠發展的短期行為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這樣的事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是一句空話,發展循環經濟也絕非可有可無。循環經濟的本質就是要惠及群眾,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人盡其責,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真正負起責任,企業更要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