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是一種較高形態的生態經濟,它的核心是減量化、資源化和再利用。循環經濟主要包括小、中、大三個循環層面,小循環側重于在企業內部貫徹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中循環主要在企業之間、在區域層面上建立生態產業鏈,大循環則是在社會層面上針對人類生活消費排放物的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最終獲益的將是整個社會。
寧海縣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切入點,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和農業循環經濟,形成了企業、產業、區域三個層次環環緊扣的循環經濟體系。以寧海循環工業園和農業循環經濟園區為代表,在產業層面上探索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子,走出了一條以產業集聚、企業集中、資源集約和低耗、減排、高效為特征的內涵式增長道路。
建設生態工業園,建立循環產業鏈。生態工業園是循環產業發展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制造業企業和服務業企業所組成的群落,通過企業的相互合作建立起工業共生網絡,實現資源的相互利用和循環。工業共生網絡往往以一家或幾家大型企業為核心,輔以諸多中小型企業圍繞其運作。2002年以來,寧海縣以中國首座循環經濟型電廠——國華寧海發電廠為核心,引進了北新建材、海螺水泥等企業,構建起多樣化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打造出“卡倫堡”工業循環經濟模式。
同時,在循環農業方面,寧海縣發展以企業和農戶為單位之小循環、不同農業產業之中循環和整個縣域之大循環相結合的“三級循環農業模式”,利用種養殖業所產生的廢棄物,采取農牧結合的發展方式,在浙江東海岸農業循環示范園區形成了“農業廢棄物—奶牛養殖—有機肥加工—農作物”等立體化生態型循環模式,并著力推進“連片成面”循環農業建設。
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副產品向正產品轉化。對于循環經濟來說,利用市場機制完成副產品的交易并實現向正產品的轉換,是經濟體制轉型的重要領域。在循環工業方面,寧海國華電廠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它在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能源保障的同時,通過市場交易形成了以其自身為核心的單一型共生網絡,將熱能轉換產生的副產品轉化循環都交給外部企業,通過市場調節和競爭,保證各方經濟主體皆能得到利益。
相較于循環工業,循環農業的技術與組織更為多樣化。由于農業生產中產生副產品的環節較多,規模相對較小,產量穩定性較差,副產品實現市場價值的難度大大增加。目前,寧海循環農業主要是依托中型農場這一較為現代的企業組織形式,將不同進程的轉化環節分別置于農場內部或通過農業合作社交易來完成,從而避開分散的農戶交易主體,增加了經濟運作的穩定性。
搭建循環產業平臺,提高有效的公共服務。循環產業平臺是副產品轉化中的關鍵環節,起著支撐市場機制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它不僅為經濟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設施,利于經濟副產品的交換以及吸引消化副產品的潛在經濟主體,同時它以合作規則為基礎,聯合政府的第三方力量,起著維護經濟主體契約關系穩定的作用。
作為相對獨立的基礎設施平臺,循環產業園可以為副產品轉化的生產技術環節提供相對封閉而穩定的硬件條件,寧海循環工業園區作為目前寧海重要的循環產業平臺,就吸引了循環產業鏈上的多家共生企業。同時,在寧海循環農業園區方面,農業合作社、農場是農業循環產業的主要經濟主體,園區通過加強農戶的組織化管理,避免了分散經濟主體之間合作的高成本,從而構建起合理的循環農業經濟組織結構。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