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內的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10年前,西部大開發的春風吹到這片資源富饒的土地,在金融機構扶植下,柴達木拉開了發展的序幕。多年后,嶄新的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又為這里注入了新活力,聚寶盆又將迎來新一輪的開發熱潮。
多年前,由于基礎設施落后、資金匱乏等因素制約,柴達木盆地的資源沒有得到足夠開發,始終處于一種小規模、粗加工和低附加值狀態。一些小型企業迫切需要資金扶持擴大規模,增加尾礦深加工發展。
格爾木藏格鉀肥有限公司十幾年前就是這樣一家急需資金發展的小廠,該廠部辦公室主任匡懋介紹,1999年建廠之初,只有一個車間,四塊不到10萬平方米的鹽湖,當時年產1萬噸。守著舉世聞名的察爾汗鹽湖,卻因缺乏足夠資金無力開發,這讓廠子的負責人好一陣心急。
投產之時,該廠與農行建立了信貸關系,從農行貸到了第一筆流動資金貸款600萬元,用于車間周轉。隨后,該廠還相繼獲得了國開行、農信社、農發行的貸款支持。
“享受著西部大開發的優惠政策,廠子在建設初期得到了很多支持,不僅享受5免3減半的所得稅優惠,連鐵路運輸也是按較便宜的農業運輸費用收費,當然,資金支持是我們廠迅速發展最重要的加速器。”匡懋說。
經過10年多的發展,目前公司擁有9個車間、150平方公里的鹽湖,年產達到70萬噸,已成長為產品銷售網絡輻射全國的國內第二大鉀肥生產企業。公司年實現利潤從成立之初的200多萬元,增長到現在年實現利潤3.56億元,近三年累計上繳國家稅收和地方稅收5.8億元。
農行格爾木分行對公業務部主任尹棟介紹,從2001年農行已向該廠累計發放貸款25.5654億元,目前貸款余額6億多元。
不僅格爾木藏格鉀肥一家公司在西部大開發中獲得了金融扶植,在同樣的歷史機遇面前,多家金融機構都紛紛以鹽湖資源為依托,積極調整信貸結構和客戶結構,將資金主要投向參與鹽湖資源開發的企業。
截止2010年8月末,農行格爾木分行已對鹽湖化工企業授信達32億元,貸款余額達27億元,占全行貸款的69%。10年來,為8家鹽湖資源開發企業累計發放信貸資金約73.8億元。
除了鹽田,柴達木盆地礦產資源豐富,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大量廢棄的尾礦造成了環境污染。
為進一步釋放這一地區的資源潛力,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2005年10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被正式列入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區之一。今年國務院又批準頒發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希望利用循環經濟加快推進當地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
目前,柴達木盆地已經初步形成了以“油氣-鹽化工”、“煤-焦-鹽化工”、“煤化工-鹽化工-建材”、“有色金屬-天然氣-鹽化工”和“鐵礦-焦炭—鋼鐵”五大化工循環產業集群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圈。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