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6月21日電(記者朱旭東)養過魚蝦、螃蟹等的池塘水不用外排,尾水在旁邊的“凈化塘”走一趟,又可繼續進行水產養殖。這項“減排節水”的農業生態工程正在無錫大面積鋪開。
記者21日從無錫市農委獲悉,繼2009年宜興新莊街道1000畝池塘開展循環水清潔養殖后,近日又有錫山、濱湖、宜興三地7個項目的“循環水養殖工程”通過省級驗收。截至目前,無錫共有7500畝池塘使用循環水,估計到今年年底,無錫市約2.8萬畝池塘將采用這項養殖新模式。
無錫市農委水產技術指導站人員介紹,“循環水養殖工程”中,“凈化塘”即生態濕地的功勞最大。池塘排出的養殖尾水進入濕地后,需經過數個關口的層層凈化,出水達到太湖流域池塘養殖排放標準,總磷、總氮、COD等8個指標全部保證合格。
根據水產養殖品種的不同,“凈化塘”的設置面積和塘內水生植物的搭配也各異。如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鎮嶂青村的池塘以養魚為主,富營養化程度相對較高,在1000畝“循環水養殖工程”中,尾水凈化塘面積占25%,蘆葦、茭白、藕等水生植物種植較多;而宜興官林鎮的池塘養湖蟹,富營養化程度低,凈水塘面積只占10%,水生植物也只養了部分伊樂藻和馬來眼子菜。
采用循環水養殖,不僅可減少面源污染,還可大量節水。根據測算,不同的養殖品種至少可節水60%,多的可達80%。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