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提高經濟效率、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目前,各地都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但在實踐中卻存在地方和企業推進循環經濟的成本較大、“循環不經濟”等現象,制約了循環經濟的推進。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省政協在深入調研后,提出了一系列關乎長遠的建議,希望藉此變“要我發展循環經濟”為“我要發展循環經濟”。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是國內面積最大的循環經濟試驗區,該地區礦產資源儲量豐富,是全國重要的鹽湖化工基地,鉀肥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有條件、有能力成為國家及青海省的重點開發地區和支撐全省跨越發展的增長極。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撐和青海省的努力下,去年完成生產總值289.3億元,試驗區的發展有了新突破,由探索起步邁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但在發展進程中也凸顯了一些問題,如:地方和企業推進循環經濟的成本較大,現行資源稅征收方式對節能減排促進作用不明顯,資源開發的補償力度不夠,作為實體經濟主體的企業缺乏“我要發展循環經濟”的動力等。
青海省政協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參政議政,始終關注這一重點地區的發展。今年3月,在《青海省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通過國務院審批之后,根據省政協常委會的工作安排,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以促進《總體規劃》更好的實施。通過赴外省市考察、到柴達木實地調研,在實地考察、廣泛征求意見、認真探討的基礎上,調研組撰寫了《關于加快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的對策建議》,從國家層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對推進循環經濟模式的企業給予適當的貨幣補貼;建議國家在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進行資源稅改革和試點,改革資源稅征收方式,在擴大征收范圍的基礎上,針對資源產業的不同特性分別實施從量和從價征收;對生產要素合理配置的產業鏈配套項目和鏈接的關鍵項目,以及國家限制類產能過剩項目,落實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政策;將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納入國家規劃,設立循環經濟科技研發、獎勵基金,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加大財稅、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