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清遠市的廣州花都區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堆積如山。劉茜唐小慧攝
位于花都獅嶺鎮附近的一個垃圾場,原來是花都與清遠交界處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山嶺上樹木郁郁蔥蔥,山下是潺潺流過的溪水,然而碧綠的樹葉如今卻蒙著厚厚的灰塵,溪水也成為黑色的濁流。
污染來自于不遠處的垃圾場。記者看到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已把山嶺之間的溝壑填平,形成一座座垃圾山,垃圾露天堆放、蒼蠅紛飛。當地村民反映,垃圾場平時臭氣熏天,下雨時滲出的液體還污染了附近河流,下游居民生活用水嚴重受污染。
記者走訪發現,這種跨界的污染嚴重的垃圾場在珠三角并非特例,在各城市交界地帶隨處可見,諸如廣州人和鎮與從化交界處、花都與南海交界處的文崗村等地均有這種露天的垃圾場,另外還有不時發生的跨界水污染和大氣污染,它們已成為珠三角肌體上的“毒瘤”。《珠三角規劃綱要》提出實行環保整治協力推進,能否鏟除跨界污染“毒瘤”?
踩點交界處的垃圾填埋場好久沒有埋垃圾了
剛進大門一股酸腐之味撲面而來,只見偌大的場地上全是露天堆放的垃圾,蒼蠅成群地落在上面。
上文所述的位于獅嶺鎮附近的露天垃圾場是目前花都最大的垃圾場,花都區新華鎮和獅嶺鎮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都拉到這里,雖然名稱叫垃圾填埋場,但記者看到這里的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沒有經過什么處理。
時值下午一點半,除了在垃圾堆中找瓶子賣錢的5個當地居民外,只有一輛長了銹的推土機靜靜地停在垃圾堆里,場內沒有廠房也沒有垃圾處理設備。一位正在翻瓶子的居民告訴記者,處理這些生活垃圾的方法是將其填埋在土里,但很久都沒有見人來填埋過。
記者走進垃圾場深處,看到附近的一個池塘上全漂著垃圾,樹杈上掛滿了衣物和塑料袋等。場內只有1/15的垃圾被填埋,而且表土深度在10厘米以內。
中山大學地球與環境中心博士王樹功說,將生活垃圾一埋了之,不僅浪費資源能源,還大量占用和危害有限的土地空間,并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而露天堆放臭氣熏天,還會產生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氣體,釋放出來將嚴重污染大氣;在垃圾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并會將垃圾中的重金屬溶解出來,重金屬和病原微生物等被雨水淋后產生的滲濾液,必然會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
據《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要求,填埋場需要有防滲襯層系統、滲濾液導排系統、填埋氣體導排系統、覆蓋和封場系統等措施,而記者在該垃圾填埋場則未見到這些設施。
據了解,這個垃圾場還是屬于花都區政府管理的,但政府為何如此不負責?原來這里是花都區與清遠清城區交界處,山與山之間說不清楚邊界究竟在哪里,于是這個地方成了誰都管不了的邊緣地帶,兩地紛紛把垃圾場建在這里。為了省錢,大家都不投資處理了。
問題
跨界污染已成珠三角“毒瘤”
跨界污染的不僅僅是垃圾,在珠三角跨區域的水污染和空氣的污染也普遍存在,就像著名的“毒品金三角”一樣,這些誰都不管的地帶已成珠三角肌體上的“毒瘤”。
記者在三水采訪時,該地環保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前些年三水有八家電鍍企業排污嚴重污染了下游的佛山、廣州,兩地對此意見很大,引起紛爭。
經過多年的交涉,三水才下決心關閉這8家電鍍企業,然而關閉不久,這些電鍍企業4家遷到了高要,4家遷到了清遠,繼續污染珠江。為此三水與兩地又繼續進行多次交涉,但未能解決。該負責人說,其實以前電鍍廠也污染了三水,只不過以前是“污染我的腰”,現在是“污染我的嘴”。跨界水污染使下游城市深受其害,據了解,由于廣州上游的佛山工業污染珠江,廣州第一水源水質已大大下降,現在不得不考慮從西江更遠的地方開辟第二水源。
“跨界污染不斷增加,已成珠江的又一大難題。”珠江治理辦公室陳銑成主任說。他認為長期以來由于行政區域限制增加了協調合作治污難度。跨地區水污染,如果再不好好治理,不僅會影響群眾健康,還會導致污染地區上下游之間的矛盾,影響當地的社會穩定。
專門從事污水處理研究的廣州綠色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曉平則告訴記者,跨界垃圾污染也會造成水資源的污染,由于污染源在跨界區,大雨之后有害物質會直接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排入江河并流入下游。
另外,跨界污染還包括對空氣的污染,一些城市還把小火電廠及一些冶煉廠、電鍍廠設在交界地,由于土地權屬糾紛較復雜成無人管地帶,這些企業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正常使用污染治理設施,偷排和超標排放污染物,不僅影響飲用水安全,而且污染了空氣。
但是談到這些問題,珠三角不少城市均表示“水是從上游流下來的”、“空氣污染是從其他地方飄過來的”……諸如此類互相抱怨的“扯皮”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把脈
技術不是問題政府也有實力
其實,跨界污染并非治不了的頑癥。
拿跨界垃圾污染來說吧。2004年以前,在廣州花都區和佛山南海區的區域交界處崗頭嶺,一樣堆滿了無人管理的大面積“自由垃圾”,嚴重污染了環境,但由于媒體的曝光,當地政府開始治理。2005年該地成立了一個私人投資的垃圾處理廠,來自佛山南海和花都的垃圾都被部分焚燒了,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地的垃圾污染。
昨日記者在這里再也沒有見到幾年前堆積如山的垃圾,在這個昔日垃圾場上建起了一個大型的焚燒廠。該廠劉經理告訴記者,南海和花都的垃圾拉到這里處理,處理費為每噸50元左右,目前的日處理量為400到500噸。
但劉經理也坦言,出于成本的考慮,他們使用的是國產落后爐型,只能接收布料、皮革等易焚燒的垃圾,而且焚燒比例只是8:2,也就是說有20%的垃圾不能被很好地處理掉。記者還看到由于焚燒不完全,從煙囪里飄出的煙灰讓樹葉蒙上了白灰。
至于垃圾里面的一些重金屬,劉經理說,由于焚燒設備運轉速度較低和磁鐵機吸力較弱等問題,不能被充分地分解而留在垃圾殘渣里,如今垃圾殘渣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王樹功博士說,區域交界兩不管之地建起垃圾處理廠,不管私人投資者是否出于利益考慮,這樣做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垃圾污染。而要治理污染,僅靠私人自發投資辦廠焚燒垃圾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從根本上消除跨界垃圾污染,政府一定要作為。
王樹功博士認為,垃圾處理屬于市政基礎建設的一部分,政府應該完全負起責任來。現在垃圾處理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先進,在日本,垃圾處理廠旁邊就是大量民居,一點氣味都沒有。目前珠三角各地政府完全有這種實力來辦這樣的垃圾處理廠。現在珠三角各地政府為了省錢就把跨界地作為垃圾場,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
據悉,廣州最先進的李坑垃圾處理場,投資了上億元,全是法國設備,不僅實現了完全無害化,而且還可以發電,達到了垃圾資源化的良好效果。
下方
污染已“一體化”治污也要一體化
在今年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已經提出,珠三角區域聯手治理環境污染迫在眉睫。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就建議省一級下決心統籌城市環境聯手治理,明確各級政府責任。
王樹功博士說,《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加快規劃和建設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完善垃圾收運體系。加強省界水質監測和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等措施都表明了珠三角環保一體化的發展方向和省委、省政府治理環境的決心。在這個綱要出臺后,他相信跨界污染的治理也不是件難事。
但怎樣實現各地環境整治的協力推進呢?省環境技術中心主任劉奕玲說,“綱要只是一個總體框架,具體實施還需要省一級部門來牽頭制定具體措施和實施計劃。”
省環境信息中心主任陳春貽則認為,目前珠三角已經是“污染一體化”,對要實現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仍很艱巨,尤其對空氣污染的治理。
陳春貽說,2004年廣東和香港已經聯合建立了一個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控系統,在全省各地和香港建立了由16個空氣監測站組成的區域環境污染監控網絡。這也表明了治理空氣污染有了較好的基礎。
據悉,為了實現珠三角環保一體化,目前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正在進行《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編制,組織開展《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實施工作,并推動國家批準實施《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
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彭曉春博士說,今后還實施跟蹤信息通報制度;不定期組織對《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及時提出改進措施;探索建立跨省級行政區河流跨界污染聯防聯治機制,成立泛珠三角區域跨省級行政區河流水污染防治協調機構。逐步建立水環境安全保障和預警機制等一系列的機制,以更好地保護珠江的水環境。
省環保局局長李清告訴記者,珠三角環境保護一體化方案正在加緊制定中,有望在這個月底完成并出臺。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