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31 02:27:22
“可以把自己的排污權賣出去換錢?”聽記者說出“排污權交易”這個新概念,郫縣團結電鍍廠老板余曉平在電話里很感興趣:“那肯定很有意思。”
記者從成都市環保局獲悉,成都有望建立全省首個排污權交易中心,以建立城市環境管理的市場模式,郫縣幾家重點企業更有望率先進行排污權上市交易。
新年剛過,“成都市政府參事室、市環境保護局、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課題組的專家們已初步設計出交易程序。”課題組負責人成都市政府參事室主任肖百冶向記者透露說。
企業:治污成本尋求現實回報
“這兩年搞污水治理,投入已經超過百萬元。”說到治理污染帶來的經營成本提高,余曉平很心疼。“金融風暴來了,成本就更需要精打細算了。”郫縣的一家服裝面料洗滌廠,也有同樣的經歷,作為環境治理的重點項目,老廠投入數十萬元搞水污染治理,但新項目經費卻出現短缺。
治污成本的投入最終將反映到企業的生產成本上。如果其他同行企業不治污,上了治污項目的企業成本上升,可能反而失去市場。正是因為沒有現實的回報,目前企業對環境治理普遍缺乏主動性。
如何動用經濟杠桿,讓企業更加積極地治污,推動節能減排?借鑒目前世界上通行的“碳交易”,成都市開始謀劃排污權上市交易。按照這一新招,“假設一個企業的COD(化學需氧量)污染物排放指標是500噸,但由于改善了環保設施,只排放了300噸,剩下的200噸指標就可以在市場上轉手賣給其他需要更多排污權的企業。而沒有完成治理任務的污染大戶則只好從別人手里花大價錢買排放指標了,也就是為自己的污染買單。”成都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給記者打了一個比方。
肖百冶認為,通過建立這種環境資源交易市場,企業的排污權就能成為投資,一旦交易就能給企業創造融資,企業治污就不會是白白的投入。資金回報可能是企業治污的最好鼓勵。
交易:首先摸清污染“家底”
有人擔心,允許排污權有償轉讓,會不會導致一些企業寧愿花錢買排污權也不積極治理污染,甚至肆無忌憚地排污,從而大大加重環境污染呢?
這樣的擔心是不必的。據肖百冶介紹,排污權交易制度體現的是一種“總量控制”的污染控制策略。即,無論排污權在排污者之間如何交易,區域內排污總量不會增加。
因此,要開展排污權交易,首先就要確定環境容量,對區域內的排污總量進行統計。“摸清污染"家底",弄清楚這個市場有好大,有沒有供需方。”肖百冶說,政府部門確定區域環境容量或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并將其分解為若干份額,然后通過招標、拍賣、有償出售或行政劃撥等方式分配給相關的地區、單位、企業。單位、企業根據獲得的排污許可權,就能向特定區域內排放許可數量的污染物。
排污權如何交易?肖百冶介紹,根據目前設計的運行程序,從企業申請購買開始,環保部門根據已掛牌出讓的排污權情況,尋找合適的買賣雙方,雙方搭成協議后,變更原來的排污權登記注冊信息。“整個過程有十幾步,手續都可以在產權交易所內完成。”
進展:郫縣試點展開排量申報
成都排污權交易市場何時可以開市?記者從成都市環保局了解到,目前時間還很難確定,不過,郫縣已經作為排污權交易的試點區域展開相關工作,一旦交易市場建立,團結電鍍廠等10余家企業可能是最早的“試點單位”。
從去年開始,郫縣環保部門對區域內的單位企業展開了污染物排放量申報工作,已經有4000多家上報排污狀況。一旦確定了總量,接下來將根據區域的現狀,定量分析,然后向單位、企業進行分配。
效益:重建環境管理觀念
據統計,在本世紀才形成的全球“碳交易”市場發展迅速,交易額2008年有600億美元,2012年可能達到1500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交易市場的規模,成為發展最快的金融產品。
在國內,浙江省的杭州市、嘉興市、紹興市已經展開環境資源交易,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也已相繼掛牌營業。去年底,成都的環保專家和公共政策研究人員專程到東部沿海地區調研。
其中,紹興市的做法引人注目:新上項目一律要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排污權指標。一旦區域的環境容量被確定后,就不能增加新的污染物排放。
排污權交易的一個重要意義,正是重建環境管理觀念。環保專家表示,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政府、環保組織或公眾團體如果希望降低區域內的污染水平,也可以進入市場購買排污權,把它控制在自己的手上,不再賣出,從而達到減少社會排污總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