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會影響經濟發展嗎?
會嗎?
不會嗎?
就像反腐會不會影響GDP,這個問題不僅為斥為偽命題,還會被認為是“奇談怪論”,嚴肅地予以批判。
但在環保風暴越刮越猛烈的當下,凌冽的寒風觸發了一場冷思考。12月9日,2017環保上市公司峰會在廣東肇慶開幕,這個云集了環保產業界大佬的峰會,今年是第四屆。
對環保市場來說,綠色發展,萬億市場,已經成為共識。2017年的環保業界,最驚天動地的事兒,就是環保執法帶來的市場格局深刻變革。
千里之外的華北氣荒,引發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坦率來說,環保企業是環保執法的受益者,這兩年,正是越來越嚴格的環保執法力度,使得環保企業獲得了大量訂單,開辟出廣闊的市場。
環境商會會長、博天下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認為,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對環境的污染之上的。如果在環境高壓政策的驅動下,這些存量的污染產業,必然會在政策的驅動下,或者搬離中國,或者失去生存空間。
快速推進的煤改氣,解決了環境問題,卻忽略了溫暖問題。環保執法,很顯然已經影響到了民生問題。
如今,煤改氣政策改弦更張,優先保障供暖,天然氣缺口卻不可能隨著一紙文件而補上來。所以,最先遭到天然氣斷供危機的,必然是工業企業。事實上,今年上半年,很多工業企業已經因為污染被關掉了。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認為,環保執法,顯然已經影響了經濟發展。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的價格紛紛上漲,煤炭、鋼鐵、水泥、玻璃、天然氣,已經漲到了2011年以來的最高價,但這一輪價格上漲不代表需求旺盛,而是因為供給不足。
在供給不足的成因里,強力推進的去產能和治理散亂污行動,強烈干預了市場供求平衡。如果說“猛藥治理沉珂”還有其道理的話,無分輕重,一律關停的運動式執法,必然帶來對市場的顯著影響。
當大宗商品都上漲,整個社會的工業生產成本會顯著提高,這就是環保影響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
在環保風暴下,整個社會都在付出成本,如果成本不可避免,至少不應該使之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認為,環保執法應該遵循正確的路徑,治理污染絕不能讓企業停產或限產。
劉勝軍認為,環保執法不能只依靠行政,要靠法律的手段,市場的手段。一刀切的行政手段必然帶來的問題是,第一,會對市場形成過多的干擾,比如說停產,直接帶來了市場上某種工業品的缺口。第二,行政化手段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相關企業并沒有因為限產和停產,提升清潔生產能力。
是的,污染的企業也有合法的權利,不可以行政化手段隨便拿捏。
過去,環保執法陷于“寬松軟”,個別地方甚至對污染企業打開綠燈,在這樣的環境下,環保產業當然沒有生存空間。
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將昔日的污染企業清理出市場,則環保產業同樣面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境地,工業企業的綠色發展,必須遵循良性的治理路徑,在法律的框架下,一些企業通過提升產業水平,重新獲得生機,一些企業則因為成本壓力,選擇退出市場。
如果這些工業企業不進行技術升級,那環保產業的機會也會喪失。
簡單粗暴的行政化手段,一定會造成巨大的社會鎮痛。簡而言之,環境保護執法,當然是一件正確的事兒,但必須正確地做。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