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兩年開工44項重大水利工程
從10日水利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水利部優先安排國務院確定的172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項目,在目前在建40個項目的基礎上,今明兩年將新開工建設44個重大水利工程。同時對尚未立項的88項工程加快前期論證和立項審批,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全部開工建設。
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在繼續抓好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的同時,集中力量有序推進一批全局性、戰略性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國務院確定分步建設172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項目。工程建成后,將實現新增年供水能力800億立方米和農業節水能力260億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積7800多萬畝,使我國骨干水利設施體系顯著加強。
水利部加快推進重大水利項目建設,加大投入力度。2014年初步落實重大水利工程中央投資390億元,推進東北三江治理、黃河下游治理、治淮、治太、重慶金佛山、湖南涔天河、江西峽江、四川武引二期灌區等在建項目建設,積極做好西藏拉洛、四川紅魚洞、安化等9個蓄洪垸堤防加固、衛運河治理、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干一期、內蒙古尼爾基下游灌區等項目開工前期準備工作。
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政府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積極商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用于水利工程建設,爭取今后用于水利方面的投資能有較大幅度的增加;確保今年新開工17個項目。同時大力吸引社會資本進入。
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初稿已成 目標明確
《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在編制過程中,目前初稿已完成。參與《規劃》編制的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表示,京津冀將構建水資源統一調配管理平臺,到2030年京津冀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率先建成節水型社會,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
據了解,京津冀國土面積21.6萬平方千米,總人口1.08億,以不到全國2.3%的國土面積和1%的水資源承載了全國8%的人口和11%的經濟量。由于水資源嚴重短缺,加之長期對水資源的掠奪性開發,京津冀已成為我國水資源環境嚴重超載地區之一,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惡化、水污染嚴重等突出問題。
《規劃》將以問題為導向,按照“節水優先、高效利用,總量控制、優化結構,強化保護、恢復生態,科學布局、系統治理,政府主導、兩手發力”等基本原則,在實地調查研究和充分聽取京津冀3省(市)意見的基礎上,統籌國土空間布局與功能分區,強化水資源環境的剛性約束;統籌京津冀三地水資源調配,構建一體化的水資源配置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各要素,加強水資源保護、河流與湖泊濕地等的系統治理;創新水利管理機制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對水資源配置和水利建設的重要作用;科學制定了2020年和2030年京津冀水利建設目標與控制性指標,提出了節約用水與水資源配置、水資源保護與水生態修復、防洪排澇減災體系建設、水利管理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等水利發展改革的主要任務。
《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水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水源涵養保護能力顯著增強,水資源超載局面得到基本控制;重要河湖生態功能逐步恢復,地下水基本實現采補平衡,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水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現代水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建成,防洪除澇減災能力顯著提高,應對風險能力顯著提升;水資源協同治理、統籌調配與綜合管控體系基本建立,初步實現利用高效、空間均衡、人水和諧的局面。到2030年,水資源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率先建成節水型社會,水生態文明水平進一步提升,一體化協同水治理管控能力進一步增強,應對風險能力和水安全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
《規劃》總體布局是根據分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存在問題和國土空間功能定位,可將京津冀地區劃分為燕山太行山區、山前平原區、中東部平原區、東部沿海帶等“三區一帶”。燕山太行山區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保護為重點,嚴格產業準入制度,控制用水總量增長;調整產業種植結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適當減少生產活動,加大水源地治理保護力度,涵養水量,提高水質,確保水源安全;加強中小河流和山洪災害治理。山前平原區:重點通過構建山區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干線—骨干輸水渠道為一體,覆蓋中東部地區的水源配置體系,發揮對京津冀水源統籌調配作用,建設山前洪積扇地下水儲備庫;結合水源置換、調整優化供水結構,逐步退減超采地下水;調整與優化生產結構與布局,壓縮灌溉面積;提高山前城市的防洪能力。中東部平原區重點是通過南水北調東中線及引黃增加供水,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綜合治理地下水超采區,壓縮灌溉面積;增加河道用水,恢復歷史通道,治理水環境,修復白洋淀、衡水湖及永定河等重要河流廊道的生態;加強蓄滯洪區和骨干河道治理,提高防洪除澇能力。東部沿海帶重點是加強河口綜合治理,加快海堤工程建設,保障沿海經濟區和城市防洪防潮安全;加大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力度,同時加強多水源聯合調配,保障濱海區供水安全;恢復南大港、北大港、七里海等濱海濕地。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