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媒體報道杭州余杭區中泰鄉九峰村計劃建造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這引發了杭州城區居民和中泰鄉一些村民的擔憂。
在此之前,杭州市規劃局規劃院對媒體表示,位于杭州城西片區的倉前垃圾處理工廠的垃圾處理已處于超負荷狀態,且沒有擴建余地,所以需要在九峰村新建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
今年4月,杭州市公示了2014年重點規劃工程項目,其中就包括即將在城市西部的余杭區中泰鄉建造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的項目。規劃顯示,這個垃圾焚燒項目計劃一期日燒垃圾3200噸、二期日燒垃圾5600噸。
得知消息后,附近的不少居民都表示反對。此前,部分人曾到中泰鄉政府、余杭區政府、杭州市規劃局等部門進行反映,并表示目前他們還沒有看到環評報告,也沒有接到和專家對話這樣的邀請。
據《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了解,上海江橋、江蘇吳江、廣州番禺、杭州余杭等地區由政府主導上馬的垃圾焚燒項目亦遭到民眾的抵制,甚至引發紛爭。
據了解,全國約2/3的城市處于垃圾包圍之中,其中1/4已無填埋堆放場地。而且,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產量還不斷增長,預計到2015年、2020年城市垃圾產量分別達2.6億噸和3.23億噸,全國垃圾年產量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長,與GDP增速匹敵。全國城市垃圾堆存累計侵占土地超過5億平方米,每年經濟損失高達300億元人民幣。
垃圾無害化處理刻不容緩。
在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相關工作人員看來,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填埋比例偏高,焚燒比例較低。填埋意味著要不斷占用土地資源。一些城市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和特大城市已沒有土地可供填埋,采用焚燒技術是當前解決垃圾問題的理性選擇。
焚燒處理方式已經在國外發展了100多年,技術成熟。我國從1988年引進,經過20多年的消化和科技攻關,已基本掌握國外主流的焚燒技術,主要裝備實現了國產化。從目前已經建設運行的設施來看,去年檢查的54座爐排爐型焚燒廠全部通過了無害化評定,其中評定為A級以上的占93%,可以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十二五”規劃也明確提出了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要占全國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東部地區要達到48%以上。總之,今后焚燒處理將在我國垃圾處理系統中占重要地位。
對于垃圾焚燒,人們最關心的是技術標準和監督機制。據佛山南海綠電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下簡稱“綠電公司”)相關負責人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介紹,生活垃圾焚燒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惡英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目前國際通行的最有效的方法是“3T”技術,即維持爐內高溫(Temperature),延長氣體在高溫區的停留時間(Time),以及加強爐內垃圾湍動、促進空氣與煙氣的擴散與混合(Turbulence)。
“在燃燒過程中,爐內溫度保持在850℃~950℃,煙氣在超過850℃溫度下停留時間大于2秒,讓垃圾充分燃燒,二惡英就可以得到有效分解。”該負責人說。
垃圾焚燒能發電既能較好的解決環境保護問題,又補充了資源的相對不足,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是,老百姓對自己周邊要建的垃圾焚燒廠大多采取拒絕到底的態度。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陽生表示,一些城市在上馬垃圾焚燒項目時,透明度不夠,公眾知情權被漠視,更談不上參與。由于無法直接參與到包括選址、技術選型等項目的具體工作中,公眾會因信息不對稱對該項目產生不信任感。
他建議,建設垃圾焚燒廠時應該組織多大規模的公眾參與。目前,我國在垃圾焚燒項目的建設方面,對于何時讓公眾開始介入并無統一的規范和要求。但公眾參與的力度,直接影響垃圾焚燒項目被認可的可能性。
以綠電公司為例,其安裝公共在線污染物排放數據顯示屏、聘請環境監督員、開放接受參觀,政府監管和第三方監管方式。在建設前期的環評工作堅持政府指導、企業主導、公眾參與的方式開展。首先對建設信息公開、透明,加強與公眾的溝通,引導公眾對項目深入了解,解答公眾關注的問題消除疑慮,召開環評聽證會聽取公眾意見和建議;項目建成后,焚燒項目都向公眾和社區開放,建立公開、透明的公眾溝通渠道,成立環保義工總隊,開展義工環保宣傳;設立公眾接待日,免費接待學生、市民等社會群體參觀園區,實現了與社區的和諧相處。
“按照技術標準,垃圾焚燒廠與居民區應該有300米的防護距離,但在現實中,有的焚燒廠與居民區的距離低于300米,但由于公眾參與度高,管理規范,大家都能相安無事。有的焚燒廠,雖然距離居民區有1公里的距離,但由于公民知情權被漠視,管理又不到位,臭氣熏天,老百姓自然要抵制。”劉陽生說。
因此,要有效推進垃圾焚燒項目,項目建設者要敢于公開相關信息,還群眾知情權;同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逐漸化解此類信任危機。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