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本報報道了浙江省寧波市通過衛星遙感監測,半年內發現300多處秸稈、垃圾焚燒點。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垃圾焚燒監管存在“脫節”現象:有監測技術卻沒有執法權限,有執法權限卻沒有監測技術。對此,有關人士提出,能否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加大對焚燒垃圾、農田秸稈、殘膜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共同守護寧波的藍天白云。
監測到了無法處罰
今年4月起,寧波市環境監測中心啟動了秸稈垃圾焚燒衛星遙感監測,通過衛星平臺上安裝的傳感器,來獲取地表高溫目標,然后將分析出來的點位在高分辨率的影像或者最新的土地利用圖層上進行判斷識別。監測利用的是秸稈垃圾焚燒時會產生高溫的特點,一般與周圍溫度相差15℃以上就可被衛星監測到。
“企業工廠出現的高溫目標,可能是煙囪,這個得去除;城市區域范圍內出現的高溫目標,可能是火災,也得去除。出現在農村區域的農田、林地、草地,尤其在農田里的,很可能就是秸稈焚燒點。”該中心技術管理室專家說。
不過專家也表示,秸稈垃圾焚燒衛星遙感監測的準確性有時會受到天氣等因素影響,此外,現在還未能實現實時監測。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垃圾焚燒會影響我市的空氣質量,在大氣污染監控方面,環保部門需要掌握第一手資料,形成報告和建議遞交給上級主管部門。但是要打擊垃圾焚燒違法行為,執法職能不在環保部門,而在城管部門。
焚燒垃圾成“頑疾”
“焚燒垃圾治理存在兩個難題。一是取證難。當我們接到舉報,趕到現場后,肇事者已經找不到了。就是找到了,因為沒有直接證據,也無法處罰。還有就是,如果造成了嚴重后果,需要環保部門出具檢驗報告,然后才能進行處罰。我們把環保部門的人找來,需要一定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最佳的檢測時間已經過去,造成證據消失。”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從智慧城管中心了解到,我市違規焚燒垃圾現象時有發生,焚燒點主要分布在城鄉接合部的垃圾臨時堆放地,或建筑工地、拆遷場地、鐵路沿線以及小工廠周邊空地,所燒垃圾多為橡膠、塑料、衣物等廢舊物。一旦焚燒,燃燒點方圓數百米內黑煙滾滾,濃煙嗆鼻。垃圾焚燒會導致城區空氣中的污染物不易擴散,出現空氣污染現象。
另外,焚燒垃圾成為“頑疾”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處罰力度不大。很多情況下,執法部門即使找到了相關責任人,也只能進行制止、教育。對于一些私自焚燒垃圾的企業來說,處罰成本遠遠低于去專業垃圾站處理的成本,所以屢教不改的現象非常普遍。
呼吁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
“這么多職能部門,難道管不住燒垃圾的一把火?”一些市民在網上吐槽的同時,也呼吁各部門聯動,避免監測技術和執法權限的“脫節”。
市城管局直屬大隊一名姓楊的執法隊員也表示,要想有效遏制垃圾焚燒行為,城管與環保、街道、居委會等必須齊心合力、齊抓共管,形成聯動機制,同時要發動群眾舉報垃圾焚燒行為。
浙江大學環境研究所王振宇副教授認為,要想根治垃圾焚燒,還需要加重處罰力度,提高違法者的違法成本,同時還應該啟動問責機制,像西安、鄭州等城市一樣,焚燒垃圾行為一經舉報證實,就層層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