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每年數量龐大的廢舊電子產品總量來說,目前我國回收處理的能力還是相當不夠的,而且回收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還有重重障礙。
那天有妹子說,搬家大清掃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從功能機時代到現在淘汰的舊手機都還放在家里,有七部之多。這些舊手機之所以被“攢”下來,妹子說,賣二手也不值什么錢,廢品不知道哪里回收,當垃圾扔又怕破壞環境,所以只能放在家了。
的確,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電子產品如今的普及度已經是相當高了,手機都不止人手一部了,加上平板,筆記本電腦,再到大件的電視、冰箱、洗衣機什么的,人均少說也有十幾件,這些電子產品在豐富和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因為技術進步或者使用年限關系而淘汰,也造成了大量的電子垃圾。之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有估算,全球每年產生電子垃圾的量大約是5000萬噸,能夠回收處理的大約只占到了10%。
國內的回收情況可能還要更嚴峻一些,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已經進入了家電報廢高峰期,每年的理論報廢量超過500萬臺,報廢量年均增長20%。每年廢棄的手機約1億部,占到了全球每年廢棄手機的四分之一,但回收率不足1%。之前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們的廢舊電子回收處理缺乏規范,自去年7月開始,我國借鑒歐盟采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來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經驗,開征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這一政策規定,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進口電器電子產品的收貨人或者其代理人應當履行基金繳納義務。然后拿這筆錢按照實際完成拆解處理的數量去補貼處理企業,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空調以及微型計算機幾類產品的補貼標準在每臺35-85元不等。
根據財政部的數字,這筆基金去年開征半年收了約18億元,今年的數字將達到30億元。前不久這筆基金已經開始陸續分發給第一批納入基金補貼范圍并實施拆解的企業,共39家企業,總計發放6.3億元的補貼。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副會長潘永剛表示,通過基金補貼,改變了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流向,正規處理企業從市場上多渠道回收5類產品,使絕大多數產品流入正規的處理企業拆解,有效減少了個體手工作坊非法拆解,環境保護效果十分明顯。據財政部和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的數據,截至2013年8月,納入基金補貼范圍的64家處理企業向省級環保部門報送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3600多萬臺,完全拆解后節約的資源將相當于節約12萬噸標準煤、節水2000萬立方米、減少固體排放800萬噸、減少廢氣排放50萬噸。
不過,相對于我國每年數量龐大的廢舊電子產品總量來說,回收處理的能力還是相當不夠的,而且回收企業與消費者之間還有重重障礙,長久以來都是收舊小販們完成了從消費者手中回收的第一環節,但之后大多沒有能夠進入正規回收處理機構。之前“以舊換新”政策實施期間情況有所改善,但隨著政策結束,情況又有倒退。
有消費者就反映,專業回收機構難找,還要自己辛苦運過去,“嫌麻煩就便宜了門口小販”。目前的廢舊電子回收基金補貼的也只是拆解企業,沒有對消費者的補貼,可能對回收也有影響。未來如何打通規范回收的環節,完成正規回收處理的第一步,就是相關部門以及業界需要考慮的問題了。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