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光: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本文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巡視員何炳光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專題調研會上的發言整理而成。
問: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何戰略意義?
答: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參與未來國際競爭的迫切需要;是有效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現實途徑。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上升為國家戰略。
問: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的投資規模如何?
答:在環保方面,預計2010-2015年,僅城鎮污水垃圾、脫硫脫硝設施建設投資可達6000多億元,運營服務規模也將超過6000多億元。我國節能環保產業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
問:節能環保產業的內涵如何界定?
答:節能環保產業是指為節約能源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環境提供技術基礎和裝備保障的產業。主要包括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技術與裝備、節能產品和服務等。
這樣的界定,主要是堅持與時俱進,從解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治理突出環境問題入手,對應對節約能源、循環經濟和環境保護而提出節能產業、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確保推動產業發展和節能環保重點工作相結合,做到推動節能環保產業有的放矢;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經驗,使之符合和滿足技術裝備、產品、服務等作為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確保相對比較全面。
問:節能環保產業有哪些特點?
答:與傳統的競爭性產業相比,節能環保產業具有鮮明的內在特點。
其一,節能環保產業屬于典型的政策主導型、法規驅動型產業。例如,“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標準的提高和法規嚴格執行,催生了煙氣脫硫產業的萌芽和壯大;一系列綜合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極大調動了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十一五”大規模的投資拉動,促使城鎮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其二,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取決于政府節能環保目標的要求。“十二五”乃至以后一段時期,我國仍將開展大規模的節能減排、環境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兩型”社會,必將對我國節能環保發展提供強勁的產業需求。
其三,節能環保產業需要高技術的強有力支持,但并不完全依賴于高新技術,通過法規和標準,使現有適用的節能環保技術在傳統企業中得到大規模應用,仍可以使該產業做大做強。
其四,節能環保產業領域廣,產業鏈長,關聯度大,吸納就業能力強。
問: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如何?
答: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國政府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節能環保產業呈加速狀態,目前已初具規模。據測算,2008年我國環保產業總產值達到1.49萬億元,從業人數2700多萬人。節能環保產業領域不斷擴大,已涵蓋提高能效、污染治理、循環經濟和綜合利用的各個方面。
問:目前我國節能環保產業還存在哪些問題?
答:總體而言,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一是創新能力不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建立,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技術開發投入不足。二是結構不合理,缺少龍頭骨干企業,固定資產在1500萬元以下的企業數量約占90%,產業集中度低。全國1600座污水處理廠和700座垃圾處理廠分散在上千家運營主體中,而運營服務業較發達的法國,污水和垃圾則主要由三家大型運營企業負責。三是市場不規范,節能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尚待完善。四是政策機制不完善,能源資源價格不能充分反映稀缺程度,排污收費及污水、垃圾處理費收繳率低,稅收優惠激勵力度有限,生產者責任制尚未建立。五是服務體系不健全。合同能源管理機制、環保基礎設施和脫硫裝置特許經營等市場化節能環保服務尚未廣泛推廣;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水平較低,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不健全;污染治理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程度不高。
問: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何思路?
答: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重點工程建設為依托,以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為重點,強化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投入,突出自主創新,培育規范市場,增強節能環保產業競爭力,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產業支撐。
問:近期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重點領域是什么?
答:近期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主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節能產業,做大做強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大規模發展環保產業;開發、示范一批節能環保共性和關鍵技術,推廣應用一批先進適用的節能環保技術,提高技術裝備水平;搭理推廣高效節能環保產品;加快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
問: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何政策措施支持?
答:作為典型的政策法規驅動型產業,構筑政策法規支撐體系,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是需要實施重點工程,拉動產業需求。二是完善政策體系,形成激勵機制。三是支持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四是強化法規標準約束,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五是倡導可持續消費,提高公眾節能環保意識。六是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國際市場。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