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中段,是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農業縣。
這樣一個偏僻小縣,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在隴南成礦帶柞鎮寧成礦區的中心地段,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與此同時,鎮安縣處于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保護區,一部分面積屬于秦嶺生態功能區的禁止開發區。
2004年,鎮安縣就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實現突破發展,又要青山綠水、保護生態環境”的發展目標,當年啟動建設了40多個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如今,鎮安縣初步形成了“區域大循環、產業中循環、企業小循環”的發展格局。
變廢為寶
在商洛堯柏秀山水泥公司,記者看到大量混合的水泥原料被傳送帶源源不斷送進高溫煉制爐,經過高溫粉磨,產出的是一袋袋的成品水泥。
“鎮安縣鉛鋅尾礦、金尾礦現貯存量有500萬噸,且每年還以50萬噸左右速度遞增,而各種礦業開采過程中剝離的固體廢渣更是堆積如山。如此大量的尾礦及廢渣已成為礦產企業的難題,對礦區周圍群眾的安全也是一個隱患。”鎮安縣縣長張盈安說。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2004年,鎮安縣先后與南京工業大學、蘇州工業大學、中國建材總院共同合作,經過多次試驗,終于在2006年研發出“利用工業廢渣生產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利用鉛鋅尾礦生產低堿優質硅酸鹽水泥”的新方法。
“使用該成果以來,僅堯柏秀山水泥公司每年可減少使用黏土12萬噸,相當于節約了100畝土地,每年可削減礦山尾礦18萬噸,相當于同期全縣尾礦新增量的30%,每年節約煤耗、電耗500多萬元,增加2000多萬元的利潤。”堯柏秀山水泥公司總經理連杰介紹。
鎮安人第一次嘗到了循環經濟的甜頭。截至今年4月底,堯柏秀山水泥公司生產水泥285.34萬噸,其中用于生料配料中的鉛鋅尾礦及廢渣48.63萬噸左右,用于水泥混合材中的尾礦及廢渣31.97萬噸,利用建筑垃圾10萬余噸,消耗各類“三廢”總計100余萬噸,固體廢棄物占水泥生產材料總量的31%。
在利用尾礦生產水泥的同時,鎮安新型建材公司、鑫安建材公司相繼成功建成了利用尾礦生產建筑彩磚彩瓦、免燒磚項目,每年削減尾礦達10萬至15萬噸。
目前,鎮安縣還成功利用金尾礦生產特種水泥、微晶玻璃、生態墻體磚等,通過一大批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逐步實現了“吃干榨凈零排放零污染”的循環發展目標。
去年,鎮安縣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到了1.071噸標煤;COD與二氧化硫排放分別較2005年減少了150噸和711噸。
化害為利
把循環經濟的理念引入農業生產,鎮安縣在全縣推廣實施了“圈———沼———菜”、“場————沼————地”和“種————養————加”三個“三位一體”模式。
鎮楊路是木王國家森林公園的必經之路。去年,通過政府引導,對鎮楊路沿線2000多戶進行了改廁、改圈、改灶、建設沼氣工程。
在鎮楊路沿途,記者看到家家戶戶用上了干凈衛生的沼氣。“這種牲畜糞便發酵成沼氣,可用來照明做飯,沼渣用作種菜肥料,進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已進入農家生產和生活。”張盈安說。
鎮安創盛萬頭生豬養殖基地已建成商洛市最大的沼氣工程。除利用沼氣年發電5000千瓦時、每年為企業增加效益100多萬元外,還可以將沼渣變成肥料,帶動生豬養殖和種植業進入循環產業鏈。
在天坤木塑廠,記者看到堆積如山的廢舊塑料、木屑進入車間流水線,最后產出的是各類型號的木塑型材。車間員工告訴記者,整個木塑生產過程實現了“三廢”零排放。
“我們每年能消化6000噸廢舊塑料和5800噸農作物秸稈,替代了1.5萬立方米的木材,相當于節約350公頃的林木,廢棄物成了搶手貨。”天坤木塑廠經理冀小軍頗多感慨。
通過“三位一體”模式的實施,減少了水體污染,同時為農戶提供了清潔能源。全縣已推廣“三位一體”戶14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25%,建成無公害生態農產品基地28萬畝。目前,鎮安縣的農業產值70%以上來源于綠色生態農業。
點“綠”成金
去年,鎮安縣旅游業綜合收入達到2.4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13倍。“綠色農業”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循環農業”讓人耳目一新:板栗————土雞————食用菌,經過這樣的循環鏈條,全縣發展板栗、核桃、茶葉、魔芋、食用菌、生豬、土雞等綠色產業,農民收入顯著提高。
張家鄉三臺村400多戶村民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院外林果烤煙雞場、院內葡萄魚池花壇”,使每戶年收入達到6000多元。
不僅如此,鎮安縣還在緩坡退耕經濟林區,在板栗、核桃等經濟林下,大面積種植畜禽用草,實行豬、羊、雞、鴨的圍籠散養,目前共發展綠色原料基地11萬畝,發展養殖基地15個。
去年底,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7%,較2005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全縣林產品基地達到70萬畝,肉蛋產品分別達到1.4萬噸和5800多噸,綠色農產品產值達到6.8億元,較2005年同比增長5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是2005年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