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玉米秸稈,宿城,循環經濟陳集鎮陳集村書記夏玉環深有感觸地說:“過去群眾為了耕種方便,農作物收完就要燒秸稈,白天不燒夜里偷著燒,干部日夜守候不讓燒,矛盾較大。玉米秸稈青貯還催生了一批新型農民經紀人,一些農民專門到田間地頭收購玉米秸稈,然后送往奶牛場,一個經紀人一天可收入200-300元。
時下正值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收獲季節,坐落宿城區陳集鎮的江蘇沃野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鴻山奶牛場一片繁忙,門前大道上一輛輛裝滿玉米秸稈的拖拉機、農用汽車排成了100多米的長隊,院內8臺切碎機一刻不停地轟鳴著,向4米多高青貯窖噴射出切碎的玉米秸稈。
據該公司總經理鄒志明介紹,該企業是市委農工辦招商引資項目,原來在無錫養殖1200頭奶牛,去年年底遷移到宿城區陳集鎮,落戶后進一步看中了宿遷的資源優勢和投資環境,被宿遷人親商、幫商、安商的真誠所打動,現在養殖規模擴大到5000頭。鄒總說:“今年計劃收購青玉米秸稈1.2萬噸,到目前為止已經收購8000多噸,收購價格每噸60-70元,按每畝地1.5噸青玉米秸稈計算,每畝地玉米農民可增收90-105元。玉米秸稈收購結束后還要收購稻草、花生藤、山芋藤1.5萬噸,全年要消化各種作物秸稈2.7萬噸(相當于2.5萬畝的農作物秸稈),青草2.2萬噸(5-9月份收購周邊不能外出打工的輔助勞力割來的青草),就奶牛養殖所需要的飼草這一項就使當地農民每年增收400萬元以上”。
陳集鎮陳集村書記夏玉環深有感觸地說:“過去群眾為了耕種方便,農作物收完就要燒秸稈,白天不燒夜里偷著燒,干部日夜守候不讓燒,矛盾較大。現在秸稈值錢了,農民再也舍不得燒了,收完糧食就忙著出售作物秸稈”。玉米秸稈青貯還催生了一批新型農民經紀人,一些農民專門到田間地頭收購玉米秸稈,然后送往奶牛場,一個經紀人一天可收入200-300元。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