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本質上就是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必須遵循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生態系統經過長期演化形成了復雜的食物網和生態工藝流程,使自然物質得以多重利用和循環再生。如果人們以高效、循環和友好的方式來利用自然,使之進入生生不息的代謝循環(metabolism),形成生態化的運作模式,人的經濟活動就可以在地球資源的承載范圍內進行良性循環,促使人與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均衡地可持續地發展。我們從馬克思《資本論》有關討論中可以發現這些內容,以及如何看待科學技術的運用。
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的循環中
馬克思指出,“對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的利用,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擴大。”生產排泄物是指工農業的廢料(以及污染),消費排泄物則包括人的排泄物和消費品殘留物(垃圾)。前者可作為原料再度進入生產,“所謂的生產廢料再轉化為同一個產業部門或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這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種所謂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的循環中。”而且“幾乎在每一種產業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至于消費排泄物,如糞便的農業用途就更不用說了。
促使廢物利用的主要是原料日益昂貴的刺激。馬克思分析了原料價格的影響,“雖然利潤率是由所使用的資本的價值總額決定(不管其中有多少已被消費都一樣),但是原料的價格對產品價格的影響,比固定資本的價格對產品價格的影響要大得多。”當然也會出現由于市場信號干擾使產品價格與原料價格不按比例上下波動的情況。隨著機器質量和生產工藝的提高,勞動生產力發展了,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加工更多的原料,也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原料,“原料形成的價值部分就相應地增長起來”;當原料價格上漲時,廢料的價值損失也大了。“由廢料所引起的費用和原料價格的波動成正比:原料價格提高,它就提高;原料價格下降,它就下降。”而當原料價格上漲到足夠高時,就刺激了廢料的再利用,進而可以部分地抵消原料漲價。
廢物的再利用要具備某些條件,一是這種廢料必須是大量的,“由于大規模社會勞動所產生的廢料數量很大,這些廢料本身才重新成為貿易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二是機器改良使原料獲得更充分的利用。三是科學進步發現了廢物新的使用價值。廢物的規模利用、提高原料利用率和科學技術發明產生的節約,“一方面,這是力學和化學上的各種發明得以應用而不會使商品價格變得昂貴的惟一條件,并且這總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另一方面,從共同的生產消費中產生的節約,也只有在大規模生產中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只有大工業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才能夠促進循環經濟。
社會地控制自然力,節約地利用自然力
循環經濟的“3R”(Reduce,Reuse,Recycle)原則,就是節約資源消耗和減少廢物排放,以達到“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的經濟―生態聯動效果。馬克思對此也有論述。
減量化(Reduce)是指資源投入最小化,在源頭上實現節約資源,減少排放。也就是“把生產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進入生產中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如何提高原料的使用效率?“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態;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科學技術改進了機器質量和新生產工藝比較充分地利用了原料,減少了廢料;而原料的質量則部分地取決于原料采掘工藝的發展,部分地取決于它“在進入制造廠以前所經歷的過程的發達程度”。
再利用(Reuse)是指盡可能多次利用或以多種方式利用資源,避免物品過早成為垃圾。馬克思把廢料再利用的節約和減少廢料的節約區別開來,并認為英格蘭和愛爾蘭地方的農場主不愿種植亞麻,是因為小型梳麻工廠的落后工藝產生了許多廢料,而那些廢麻其實是很有用的。“化學工業提供了廢物利用的最顯著的例子。它不僅找到新的方法來利用本工業的廢料,而且還利用其他各種各樣的廢料,例如,把以前幾乎毫無用處的煤焦油轉化為苯胺染料,茜紅染料(茜素),近來甚至把它轉化為藥品。”
再循環(Recycle)是指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以促使廢物利用的資源化。“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著資本的增長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如果說,減量化屬于輸入端方法,以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屬于過程性方法,以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減少一次性用品消耗,那么,再循環就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物品使用完畢能夠再資源化。科學技術越發達,減少廢料和廢料再利用、資源化的功能也就越合而為一。這就是用科學技術創新來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意思。
馬克思并沒有就事論事地談論物質變換(循環),而是試圖發掘造成循環斷裂或“無法彌補的裂縫”的社會原因,“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決定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決定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拼命追求剩余價值,勢必造成生產消費能力的無限性和地球資源承載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循環)過程,乃至威脅到人類本身。“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無論是運用科學技術“靠消耗最小的力量”,還是“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都必須對現行生產生活方式乃至制度形態進行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今天提倡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努力促進社會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就是在馬克思這個思想指導下進行的。 肖 巍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