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3 09:04:11
有“鎳都”之稱的甘肅金昌及早吸取其他資源型城市“礦竭城衰”的教訓,在主要企業尚處于資源鼎盛期時,就著力進行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延長主要資源的產業鏈條,形成了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產業格局,初步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在“減”與“加”的辨證中,以較少的資源消耗贏得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企業“減量化”
水資源匱乏,空氣污染嚴重,是金昌必須面對的兩大問題。如何節水?怎樣減排?作為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金川公司從企業內部的產業循環入手,探索解水荒、摘“黑帽”的路子。
金川公司把二氧化硫煙氣回收治理作為摘“黑帽”的首選。近年來,金川公司先后投入12億元進行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先后實施了15萬噸/年規模亞硫酸鈉擴建、銅冶煉煙氣綜合治理、70萬噸/年硫酸工程以及回轉窯煙氣配套制酸等項目。金川公司副經理李尚勇說,利用鎳、銅冶煉二氧化硫煙氣,金川公司建成了4套年生產能力達200萬噸的硫酸生產線和15萬噸的亞硫酸鈉生產線,年可回收二氧化硫91萬噸,使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由2000年的11.92萬噸降為2008年的6.39萬噸。與“十五”末相比,2008年金昌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52.1%,利用率提高了14個百分點。
水是金昌市發展的命脈,作為用水大戶,金川公司積極實施工業水的循環利用,2003年以來投入1.9億元實施節水綜合技術改造,先后建成了5萬噸/日廢水處理和中水回用工程,8000噸/日含鎳廢水處理站,使金川公司年回用中水突破了1000萬噸,中水回用率達86%,工業污水治理率達到100%。按照金川公司二期工程設計年產鎳4萬噸、銅2萬噸,年用水量8800萬立方米計算,2007年有色金屬產量超過35萬噸,是二期工程達產后的6倍,而用水量僅為4686萬立方米,僅為二期工程設計用水量的53.2%。廢水處理和回用,有效緩解了金昌地區的供水矛盾。
廢棄物“再利用”
圍繞金川公司,金昌市建立起了以礦產采選、有色金屬冶煉及相關化工產品加工為主導的產業結構。這種產業結構,給金昌市帶來不少工業副產品,其中主要是硫酸和廢渣,金昌市每年產生200余萬噸硫酸和200余萬噸工業廢渣。圍繞這些資源,金昌市重點打造工藝相互依存、物料近距離轉運、“三廢”集中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正在建設的金昌新材料工業園區,是金昌市“廢棄物”的“消化區”,園區最大的特點是突出了循環經濟這一主線。園區內企業均以企業間的上下游產品、副產品為紐帶,形成關聯緊密的物料鏈和產業鏈。
新川化工公司生產線使用的原材料是金川公司40萬噸燒堿項目產生的液氯以及金昌水泥集團的20萬噸電石。翁福化工公司延伸硫化工產業鏈條,可年消化硫酸100萬噸,年生產磷肥60萬噸,有望建成西北最大的磷化工基地。
另外,金昌鐵業公司的高爐渣、新川化工公司的電石渣、永昌電廠的粉煤灰、翁福化工公司的磷石膏等200余萬噸工業廢渣,都成為金昌水泥公司的生產原料。目前,金昌水泥公司年生產水泥150萬噸,固廢利用比例達到70%以上,與同等規模利用石灰石生產水泥熟料生產線相比,可減少石灰石消耗100萬噸/年,節約標煤1.33萬噸/年。
通過循環利用,金昌市工業的副產品和廢棄物硫酸、氯氣、電石渣、鎳棄渣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形成了硫化銅鎳礦開采—冶煉鎳銅鈷—鎳銅鈷壓延及新材料,二氧化硫—硫酸—化工,燒堿—氯氣—PVC—電石渣—水泥等產業鏈。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形成,極大地提高了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為金昌市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