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初,彬縣的1.2萬戶居民結束了過去小區供暖時斷時續、甚至經常冰冷的歷史,享受到集中供熱的溫暖。首次集中供熱的實現,僅僅是彬縣發展循環經濟產生的一個效應。
彬縣是產煤大縣,境內探明儲煤32.4億噸。過去他們走的是單一的煤炭經營道路,程度低下的機械化,難以有效利用煤炭資源不說,還產生了堆積如山的煤矸石、煤灰粉,不僅浪費了資源,也污染了環境。這刺痛了彬縣老百姓,更刺痛了決策者,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走簡單挖煤、賣煤這一高耗能、高污染的老路,只能重蹈他人礦竭城衰、地陷人怨的覆轍。于是,縣委、縣政府毅然決定,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決走以工業循環經濟帶動其他大循環經濟這一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為讓目標盡快變成現實,他們首先犧牲眼前利益,淘汰了高耗能、高污染的朱家灣發電廠和東關電廠3個發電機組,關閉了硅鐵廠??h上領導還分頭深入到實施資源再利用的企業,共同探討如何走循環經濟的路子,并在資金上大力支持,2008年,縣財政拿出900萬元作為循環經濟發展基金,用于企業貼息貸款。今年,這項基金已達到2000萬元。
彬縣還率先對縣辦的兩個電廠進行技術改造,變原來的燃煤機組為循環硫化床機組,主燒煤矸石,僅此,3臺機組年節約煤炭15萬噸。下溝煤礦迅速建成萬噸精洗煤廠,將煤炭篩選成不同檔次的煤產品,大大提升了煤的附加值。大佛寺煤礦建起了具備現代化先進水平的瓦斯發電廠,使昔日人們談之色變的危險氣體變成為新型能源。
同時,彬縣人花大力氣改變投資環境,千方百計招來煤矸石電廠、殘煤氣化發電廠、120萬噸水泥磨粉站、煤礦機械廠、180萬噸煤制甲醇和30萬噸GM新型車用改性甲醇汽柴油等循環經濟項目。
令人矚目的是,彬縣還建成了規劃面積173.58公頃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目前落戶的6戶企業分別是2×20萬千瓦煤矸石電廠、咸陽秦能發電廠、120萬噸水泥磨粉站、工業廣場、煤礦機械廠、殘煤氣化發電廠。園區的發展趨勢是煤-洗煤-瓦斯、矸石、煤泥-發電-電石-水泥-化工產品的產業集群,建起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深加工、煤炭資源再利用、煤炭衍生物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沼氣的利用是彬縣循環經濟的另一亮點,他們把農村沼氣池建設與改廁、改圈、改灶和發展種、養業相結合,建起“果(菜)-畜-沼-廁-灶”為模式的生態農業產業經濟鏈條。全縣已建成沼氣池67 83口,僅此一項,群眾年可節煤1.34萬噸,節電135.7萬度,產出沼肥 6.8萬噸,節支800多萬元。還建起400立方米秸稈氣化站1處,使6400 戶農民用上了干凈衛生的清潔能源。試點建設了3所生態校園,利用糞便產生的沼氣供學校照明做飯,沼肥澆灌校園花草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