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走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環保新路
昨(19日)天召開的全區環保工作會議提出,今后自治區將走一條代價小、成效大、全方位防范、全過程控制、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環保新路。按照這個發展要求,我區今年環保工作確定出哪些重點任務?環保又將怎樣與我區經濟發展相協調?帶著這些問題,內蒙古電臺記者珠蘭采訪了自治區環保局局長蘇青。
記者:蘇局長,2008年我區主要城市二級以上良好天數平均達到322天,比上年增加了10天,重點區域、流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那么,今年,環保部門在治理這方面有什么樣的新舉措?
蘇青:讓老百姓呼吸到新鮮空氣,喝上健康水,這是維護群眾權益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2009年的工作中,我們提出了兩個提高,一個是要提高十五個重點城市環境質量達標的比率,重點提出了在15個城市中13個城市達到標準,也就意味著要有三個城市要達到標準,另外對水質上也有新的要求。要求全區40條河流的63個斷面中,從去年的43個達標斷面提高到48個,增加比例,做好這兩項工作有這么一些措施,首先在空氣質量保障方面,今年年底內凡是不脫硫的電廠一律要退出市場,我們現在全區還有302萬的機組要完成脫硫任務,也就意味著這302萬的機組今年必須完成脫硫任務。
記者:那么針對非電行業,我們將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控制指標呢?
蘇青:我們開始加大了非電行業包括鋼鐵、焦化、球團、有色行業的脫硫改造力度,使他們的煙氣回收達到國家的標準,另外我們還采取了一些集中供熱的辦法,取消減少面源的污染。通過這些措施使我們的空氣質量進一步提高。另外,我們還要提高電廠的綜合脫硫效率,現在看電廠的綜合脫硫效率有部分電廠達不到我們提出的90%的要求,另外就是說去年的煤炭緊張的情況下,有部分電廠用的高硫煤,這些都作為我們今年重點查處的范圍。
記者:蘇局長,大家都知道,自治區GDP增速連續七年在全國第一,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我們將如何協調環保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呢?
蘇青:我們要完成這個任務就首先要解決發展是硬道理,環保是硬約束這個關系。自治區的主要的產業結構是資源型和重化工型,這個比重大概占到了全區產業比重的50%以上,由此帶來了新的污染增加。據環境保護部統計,從2006年到2008年,三年我區二氧化硫平均每年以12萬噸的速度在增長,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現在就是在研究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在環評審查過程中,從源頭上制定了企業上項目的準入條件,比如對一個地區、工業園區,對它一開始規劃的時候就設計了地區的熱源是什么、水源是什么,污水往哪兒排放,這些都一開始就進行了設計,否則的話就會出現建一個項目,建一個鍋爐房、建一個鍋爐房就建一個煙筒,另外也會避免一些交叉的污染。這些手段措施也是減少污染的重要方面,所以通過這些方面認識到環保部門要發展,一定要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我們要把好環境的關,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發展是硬道理,環保是硬約束的問題。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