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廢棄物的處理和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有專家預測,未來10-20年將是電子廢棄物增長的高峰。由于缺乏正規回收渠道,二手市場成了廢舊電子產品的主要去向。但二手電子配件翻新后當全新零件販賣幾乎是行業內的行規,再加上監管缺失,形成了廢舊電子產品回收“黑洞”。工信部發布的《舊電器電子產品流通管理辦法》將于5月1日實施,或對廢舊電子回收處理產生積極影響。
電子廢棄物或迎來增長高峰期
電子廢棄物俗稱“電子垃圾”,主要包括各種使用后廢棄的電腦、通信設備、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電子電器產品。
如今人們廢棄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賣了不值錢,扔了又可惜,電子垃圾該如何處理成了難題。那么何為電子垃圾?廢舊的數碼相機、壞掉的手機、過時的MP3、報廢的電腦……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身邊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大家在享受這些產品帶來的便利時,電子垃圾的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數據顯示,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已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由此產生的電子廢棄物也快速增長,未來10-20年將是電子廢棄物增長的高峰。
由于電子產品更新換代迅速,市民更換電子產品較頻繁,而之前被替換掉的電子產品因為賣了不值錢,扔了又可惜的緣故,所以一小部分市民將不用的電子產品賣給二手商販,大多數市民選擇將它們放在家里。
但是普通家電的使用壽命是10-15年,超期服役的家電技術指標會嚴重下降,家電功能達不到標準,甚至造成漏電、失火等事故,更主要的是家電內部的有害元素會隨著家電老化程度的增加逐步泄漏。而且,有資料顯示,廢舊家用電器中主要含有6種有害物質:鉛、鎘、汞、六價鉻、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劑。如果將廢舊電子產品作為一般垃圾丟棄到荒野或垃圾堆,其所含的鉛等重金屬就會滲透污染土壤和水質,經植物、動物及人的食物鏈循環,最終造成中毒事件的發生;如果對之進行焚燒,又會釋放出二惡英等大量有害氣體,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電子垃圾越來越多,給民眾造成了困擾,對環境及人的健康也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廢舊電子產品暗藏回收“黑洞”
目前國內電子垃圾缺乏正規的回收渠道,其中,二手市場是電子廢棄物的主要去向,由此也形成了一條廢棄電子回收翻新后當全新零件出售的黑色利益鏈條。
以廢舊手機為例。據從事二手手機生意的人士透露,二手的手機翻新再賣,利潤很高,若回收的手機外觀較新,商家會配套包裝,當新貨賣。而外觀較舊的手機一般情況下都會被寄至廣州、深圳等地翻新,而這些翻新手機的質量根本沒有保證。廢棄手機及配件如果流入二手手機商販手中,翻新后再銷售,翻新過程中失去價值的零部件和外殼將被商販隨意丟棄,還有一部分廢棄手機的小作坊在露天提取貴金屬,會將殘液直接傾倒,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雖然國家有規定,舊貨市場回收手機時要登記,但是事實上這只是空頭規定,真的想回收手機,只需網上發個帖子,街頭豎個牌子就可以進行回收。而且除了這些渠道外,市民也找不到其他專門回收電子垃圾的回收點。
從2011年起,我國正式實施《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實施范圍覆蓋冰箱、電視機、洗衣機、空調和電腦等,但手機尚不在列。而且政府沒有推行電子垃圾的分類,燈管、電池等回收之后,沒有部門愿意處理,對市民來說如果交給專業公司處理,還要交處理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隨便丟或者賣給二手商販更省事。就因為監管的缺失,導致如今廢舊電子產品暗藏回收“黑洞”。
監管空白待填補
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再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主導,手機生產企業參與,建立專門處理廢舊手機的企業,通過健全的體系對廢舊電子進行回收,將產品及配件中的金屬加以提煉、加工及再利用。
政府需要建立電子垃圾回收網點,運用政策手段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辦法,設立集中回收電子垃圾的網點。具體來說,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廢舊電子產品市場及二手家電市場的監管,實施電子垃圾回收企業資質認證制度,對正規電子垃圾回收企業進行補貼或給予稅收減免;嚴厲打擊非法收購、加工、銷售電子垃圾的商家及個人。
商務部近日發布了將于5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舊電器電子產品流通管理辦法》,屆時,市場上流通的舊電器電子產品將獲得不少于三個月的免費保修服務,并對經營者收購和銷售舊電器電子產品進行了規范要求。違反者最高會被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對于廢舊電子產品的處理將產生積極作用。
電子產業鏈上下游應建立電子產品生產、銷售、回收處理和再生產的良性循環機制。手機回收的另一條路徑是手機生產商本身。這一點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歐盟在《電子垃圾處理法》中規定:所有在歐盟市場上生產和銷售的手機必須建立完整的分類回收復原及再生使用的系統,并負擔產品回收責任。同時,還規定每部手機整機可重復使用率至少為75%,各種零組件和材質至少要達到65%,否則將限制在歐盟各成員國銷售。而在國內并沒有相關的手機生產商規定。
此外,市民也要積極參與、關注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處置工作,養成分類投放垃圾、定向回收電子垃圾的良好習慣。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