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提案、建議,是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可謂件件意義非凡。在日前江門市政協十二屆十五次主席會議上,今年十大重點提案“出爐”,涵蓋了江門海洋經濟發展、學前教育、旅游資源整合、農村環境衛生、外貿物流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方面。這些集中了委員智慧的提案將給江門帶來什么新變化、新活力?《南方日報·江門觀察》將推出“重點提案建議掃描”專題策劃,以饗讀者。
去年年底,江門市啟動了市區生活垃圾分類項目,市區生活垃圾分類還在推進,農村垃圾問題又凸現。根據統計局《江門統計年鑒—2012》有關數據統計顯示,江門市農村人口約176.79萬人,以人均日產生垃圾量0.5公斤估算,農村垃圾日產生量約900噸。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垃圾圍村”的現象將會出現。今年,由《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推進我市衛生鎮建設》(民進江門市委員會)、《關于加強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顏自能)、《關于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建議》(開平聯絡組)三份小提案組成的重點提案反映的正是農村垃圾處理問題。
資金不足約束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推進
【提問題】
江門市政協委員顏自能在《關于加強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中提出了三個原因,一是農村環衛設施建設落后,垃圾收集面少,處理方式簡單;二是農民環保意識薄弱;三是沒有建立起長效的管理機制,生產生活垃圾亂丟亂倒、亂堆亂放,造成農村臟亂差情況凸顯。
民進江門市委員會在《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整治,推進我市衛生鎮建設》提案中指出,農村環衛設施建設滯后,是影響農村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江門市(含四市三區)投入的無害化處理場有4座,按全市無害化處理場運行負荷達到設計能力計算,全市還有2639噸/日垃圾得不到處理,300噸/日農村生后垃圾遭到‘遺棄’,另外,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還是直排,有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鎮占全市鎮35%”。
市城市管理局方面表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首要面臨的問題是資金不足。“江門大部分建制鎮仍然面臨著環衛經費投入不足、欠缺運輸費用等問題,導致生活垃圾轉運站和運輸車輛達標率較低,形成大量鎮級生活垃圾難以運到市級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置,只能就地進行簡易填埋處理;村委會和自然村缺少經濟來源,無力承擔建設、改造封閉式垃圾收集點,部分困難村甚至難以承擔聘請保潔員的經費。”該局相關負責人說。
實行市場運作解決資金問題
【提建議】
根據《江門市城鄉生活垃圾治理以獎代補方案》,2013—2015年江門市本級財政預算共安排1000萬元專項經費,采用以獎代補方式,對完成2012年—2014年城鄉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任務的市(區),江門市財政局也已安排獎補資金356萬元,結合各市(區)2012年工作完成情況,對各市(區)進行獎勵和補助。另外,根據《廣東省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二五”規劃》處理150噸/日以上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定額補貼300萬元的規定,臺山、開平、鶴山、恩平都獲得相應的補助。
盡管如此,財政投入還顯不足,對此,顏自能在《關于農村垃圾治理的建議》就建議,政府需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拓寬投融資渠道,改善投融資環境,實行開放式的市場運行,鼓勵民間投資介入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并體現“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另外,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逐步在各地實行生活垃圾、生產垃圾收費制度,明確垃圾收費相關事宜,使垃圾得到有效的減量的同時,彌補財政投入的不足。
加大衛生城市輻射作用
如何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統籌處理步伐?民進江門市委員會在提案中指出,江門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稱號已經十年,臺山、開平、鶴山和恩平等四市均已創建成廣東省衛生城市,但衛生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還未顯現。“目前,江門只有1個國家衛生鎮、8個省衛生鎮,廣東省衛生村204個,落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在省級衛生鎮數量上,甚至比肇慶還少,肇慶獲省衛生鎮數占該市鎮(街)數20.4%,江門只占12.1%,肇慶創建省衛生村1910個,為全省之首”。
他建議,政府應通過創衛促進衛生鎮的綜合整治,統籌城鄉發展,把城市衛生設施建設延伸到農村,縮小城鄉差距。當務之急要解決以下問題,第一,統籌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嚴格按照《江門市村鎮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方案》的規定,用三年時間實現全市城鄉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全覆蓋;第二,加快農村改廁的步伐,建立無害化衛生公廁,全面消除農村露天糞坑,探索農村改廁與庭院生活污水處理相結合的模式;第三,重視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城市和區域污水處理廠臨近的村鎮,按照城鄉或區域生活污水處理一體化的要求,建設截污管網。
江門農村垃圾處理有明確時間表
【部門回復】
江門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近期就會就本市農村垃圾治理工作開展情況進一步研究辦理,待收集完有關單位會辦意見后形成答復意見,并約見有關代表正式答復。“江門市農村生活垃圾日程表其實早已出來,2013年,全市各建制鎮建成1座以上生活垃圾中轉站;全市范圍內各自然村適當增加農村垃圾收集點,垃圾收集體系實現全覆蓋,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2%以上;到2014年,全市范圍內適當增加轉運站,達到合理布站,市、鎮、村垃圾轉運體系實現全覆蓋,全市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到2015年,所有建制鎮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不過他也表示,在推進農村垃圾處理過程中,確實碰到不少困難,例如資金不足、垃圾收運設施建設不完善等,“目前推行村鎮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化產業化及推進村鎮生活垃圾處理費征收工作,目的是促進和加快村鎮生活垃圾治理。”
鶴山經驗:戶集、村收、鎮運、縣市處理
【樣本】
共和鎮來蘇村是鶴山農村垃圾處理的示范點,生活垃圾處理實現了“戶集、村收、鎮運、縣(市)處理”模式。目前,來蘇村內建成了多間兩平方米左右的垃圾屋,里面放有一輛垃圾車,屋子兩邊分別有一個小窗口,村民把垃圾從窗口扔進去,垃圾就會掉進垃圾車里,保潔員每天都會把垃圾車清走,由鎮上的環衛車拉走,運到垃圾中轉站統一處理。該村村支書鐘華基介紹,來蘇村聘請了當地村民作為保潔員,負責每天把垃圾收集屋的垃圾運到鎮上的垃圾中轉站,做到“日產日銷”,并對監督村民垃圾投放行為,“經費村里出一點,鎮里出一點,絕不收村民一分錢”。
提交關閉